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本网页已自動翻译成简体中文。

2023年12月28日 / 郑亦晋

连系城市空间:鲁道夫建筑中的桥梁

建筑照片中可见两幢摩天大楼的外部示意图,大楼位于平台之上,低层多条支撑柱清晰可见。画面右方那幢摩天大楼比较高。大楼表面呈反光网格状,多个呈横向“凹”字的凸出部分,紧扣在大楼朝向镜头、较狭窄的那面。

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保罗‧鲁道夫,香港金钟道奔达中心(现为力宝中心)(1984至1988年)外部示意图照片,[约1985年]

建筑师保罗‧鲁道夫致力将建筑物融入周边环境,常在设计中加入天桥、空中花园,以及以行人为本的元素。 M+档案助理郑亦晋从M+档案藏品中找来一些例子,探讨鲁道夫作品的此一面向。

从香港公园望向维港,你的注意力大概会被一对外形像是被树熊拥抱着的玻璃幕墙大厦吸引。这是香港少见的双子塔式建筑──力宝中心,这座前称奔达中心的建筑物位于中环和金钟交界,出自美国建筑师保罗‧鲁道夫王欧阳(香港)建筑师事务所之手,亦是鲁道夫唯一在香港实现的项目。

示意图中可见力宝中心的底部,展示一座由两幢高楼组成的建筑。采用玻璃幕墙的高楼由巨型圆柱支撑,建筑物底部的广场中有一个喷水池。玻璃幕墙上可见棱角分明的外凸部分。

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保罗‧鲁道夫,香港金钟道奔达中心(现为力宝中心)(1984至1988年)外部示意图照片,[约1985年]

生于1918年的鲁道夫曾任耶鲁大学建筑学院院长,1980年代初与王欧阳(香港)建筑师事务所合作设计奔达中心时,已是美国赫赫有名的建筑师。负责设计汇丰银行总行和香港国际机场的霍朗明,也是他在耶鲁时的硕士班学生。他曾说过:“1961年时,鲁道夫是我之所以选择就读耶鲁大学建筑硕士班的主要原因。我在求学期间,透过当时报刊杂志的插图而对他早期的作品十分熟悉;他所绘的草图格外吸引我,它们和其他建筑师作品不一样之处在于,不但图案吸引人,同时也能生动地剖析他的建筑作品并展现其空间特质。”[1] 鲁道夫设计的耶鲁大学艺术与建筑大楼,是美国粗犷主义的代表作,后来粗犷主义建筑在美国不再流行,鲁道夫的设计风格也转向现代主义,把焦点转移至东南亚的新加坡、香港等地。

墨水牛皮纸本绘图中的建筑物设有旋转楼板和斜面的外伸式平台,灵感来自印尼的本土民居。这些外伸式平台有效遮挡阳光,避免直射办公室,兼且为每一楼层提供阳台,令建筑物的轮廓更形突出。层层叠叠的花槽一路向下伸延,直至由一对对结构柱支撑的中庭平台,令建筑物成为一座垂直的花园。

设计大马集团总部大厦时,委约方希望这座大楼能回应当时有关印尼建筑定位的讨论。鲁道夫从当地民居的外伸式屋顶获得灵感,上层楼板旋转成为下层的屋顶,为办公室遮挡直射的 阳光,© Estate of Paul Rudolph / Paul Rudolph Heritage Foundation

M+档案藏品中收藏了鲁道夫为香港及东南亚设计的建筑项目草图,可见他后期设计中着重与环境的关系,这特色在香港起伏的地势和密集的城市环境中更为明显。综观藏品中他参与的三个香港项目:奔达中心、港湾道项目和种植道项目,均善用了场址的地理形势。

对鲁道夫来说,天桥不全然是关乎功能与效益的东西,更可为城市添加立体感与层次感。

奔达中心在1984至1988年兴建,完工时正值香港金融业高速发展的时期。当时中环商业用地已经接近饱和,而奔达中心位处的金钟,正发展成原有商业核心区的延伸地带。那时在中环,由康乐大厦(今怡和大厦)开始发展的行人天桥系统已趋成形,金钟的网络亦承袭前者而陆续扩展。鲁道夫在设计奔达中心时,就在其高架平台的四个角落加上天桥,连接两座大楼及邻近建筑物,顺理成章地加入正在成形的天桥系统;而奔达中心的大堂,也与天桥设于同一楼层。其实在原本的计划中,奔达中心两座塔楼之间会兴建一座连接桥,惟最后在委约方的要求下取消了。对鲁道夫来说,天桥不全然是关乎功能与效益的东西,更可为城市添加立体感与层次感。当年由奔达集团委约图语设计有限公司(现石汉瑞设计公司)设计的宣传册中,提到行人会被园境花园、阶梯状水池和弧形楼梯等设计引导到大堂。

力宝中心底部示意图,展示一座由两幢高楼组成的建筑。高楼由巨型圆柱支撑,玻璃幕墙上可见棱角分明的外凸部分,高楼底部的广场中有一个喷水池。左方有几段解说建策物设计特色的文字。

图语设计有限公司(现石汉瑞设计公司)奔达集团,香港金钟道奔达中心(现为力宝中心)(1984至1988年)宣传册,M+,香港,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捐赠,2017年,© Wong & Ouyang (HK) Ltd., Paul Rudolph Foundation

这种底层上升并预留地面空间的做法,在鲁道夫其他东南亚项目中也有踪影,包括1990年落成的印尼雅加达大马集团总部大厦,以及1994年落成的新加坡鸿福中心。鲁道夫借着这些项目探索建筑物与街道、其他大厦和周遭城市环境的互动,以及行人在当中的流动等概念。

本文于2023年8月16日首刊于《明报》,现经编改及翻译发布于此。原作者:郑亦晋;编改:网络编辑梁仲汶。除另有标注,所有图片:M+,香港,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捐赠,2017年,© Wong & Ouyang (HK) Ltd., Estate of Paul Rudolph / Paul Rudolph Heritage Foundation

  1. 1.

    苏珊‧葛雷着,邓光洁译:《建筑大师谈建筑大师》(台湾:木马文化,2002),页38。

郑亦晋
郑亦晋

郑亦晋是M+档案助理。

订阅最新消息!

  • 收取M+与西九文化区的最新情况
  • 探索M+杂志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选择你希望收取的内容
  • 随时取消订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