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2019年5月3日 / Ellen Oredsson

破格之美──王禾璧的宝丽莱作品

宝丽莱照片中,可见一个年轻女人在镜头前摆甫士,她戴着时尚的太阳眼镜,双手交叉抱胸。这张照片有点岁月的痕迹。

王禾璧,《自拍肖像一,香港》, 1981至1983年,染料扩散转印照片, M+,香港,© Wong Wo Bik

回顾香港摄影师王禾璧于1980年代拍摄的宝丽莱作品

香港摄影师王禾璧(生于1949年)以其建筑地目标摄影作品最广为人知,记录了香港从殖民地过渡至后殖民城市的历程。相较之下,其即影即有的作品却揭示了她作品中较鲜为人知的一面:具实验精神、大胆、以女性为中心、有自传色彩,偶尔还带点超现实。M+收藏了她不同时期的宝丽莱作品,包括她学生时代的实验作品和她1980年代间风格更趋成熟的作品,涵盖建筑及以上提及的主题。

王禾璧于1970年代末展开其摄影生涯。她对即将会被拆卸的建筑尤感兴趣,在拍摄历史建筑及其他场所时,亦会把过往住户的生活痕迹也一并捕捉下来。她的作品,与黄楚乔李家升等摄影师的作品一样,为香港的实验影像创作铺路。

宝丽莱照片中,一个赤脚的人把一只脚踩在地上的布料上,那人身穿红色长裙,裙上有细小的树叶图案。

王禾璧,《红磡工作室内,作者之自拍照#1》, 1982年,染料扩散转印照片, M+,香港,© Wong Wo Bik

1980年代初,王禾璧赴美留学回港,便开始使用宝丽莱进行实验摄影。宝丽莱摄影即影即有的特性令摄影变得更为方便,造就很多创作的可能性,深受不少艺术家赞赏。因此宝丽莱公司主动向艺术家提供相机和胶卷,鼓励他们创作。王禾璧是唯一得到宝丽莱委约以书籍形式出版其作品的香港艺术家。那本书就是《色与尚》,收录了她亲自挑选发表的50幅摄影作品。

《色与尚》的拍摄主体包括王禾璧自己、工作室内部、老布料,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她以令人意想不到、不可能,甚或是超乎现实的方式架构这些元素,并利用宝丽莱照片细腻和随机的特质,引领观者更细心观察照片,寻思当中的场景和物件。

宝丽莱照片中,一个女孩面朝下方,把头搁在一个身穿白色短裙和灰色毛衣的人的大腿上。宝丽莱照片中,一个身穿白裙的女子处于幽暗的空间中,背向镜头。

左图:王禾璧,《两姊妹》, 1981年,染料扩散转印照片, M+,香港,© Wong Wo Bik
右图:王禾璧,《宝丽莱光谱五》, 1981至1983年,染料扩散转印照片, M+,香港,© Wong Wo Bik

王禾璧在学生时代已与行为艺术家紧密合作。她喜欢以行为动作说故事,这点在其宝丽莱照片的构图中亦可见一斑。这些照片一反连贯的叙事方式,犹如「说到一半的故事」[1]。而这造就了照片中超现实及有时令人不安的视觉元素,使之更震摄人心。王禾璧亦经常用宝丽莱拍摄自己,这种既是拍摄对象又是摄影师的身分,也产生了难以言喻的张力。

此文章原于「M+ 故事」发布。附注:此文章的简体版本由机器转换自繁体版本。

Ellen Oredsson是M+的网络编辑。

  1. 1.

    Eve Tam(谭美儿):《Hong Kong/China Photographers Four: Wong Wo Bik》(香港:宏亚出版,2009年)。

订阅最新消息!

  • 收取M+与西九文化区的最新情况
  • 探索M+杂志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选择你希望收取的内容
  • 随时取消订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