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物记」展览现场,2024年,摄影:梁誉聪,图片由M+提供
M+全新藏品展览「造物记」探究造物过程 将于2024年11月2日(本週六)起向公众开放
「造物记」展览现场,2024年,摄影:梁誉聪,图片由M+提供
M+全新藏品展览「造物记」探究造物过程 将于2024年11月2日(本週六)起向公众开放
位于西九文化区、亚洲全球性当代视觉文化博物馆M+呈献全新展览「造物记」。展览作品选自M+藏品,从制造过程出发,探索这种创意表达的各种面向,推究造物之举长久以来对于人类生活、全球社群和脆弱的生态系统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展览于2024年11月2日(星期六)起于M+开放式展厅向公众开放。
「造物记」展出的作品大部分来自M+馆藏。展览作品来自众多艺术家、设计师及建筑师之手,包括约翰.基治、哈罗德.科恩、Julie & Jesse、前田约翰、拉法埃拉.德拉奥尔加、安娜.里德勒、Ki Saigon、藤森照信、吴世正、黄炳培,以及武重义建筑事务所。展览追寻造物的过程,由概念、研究、设计到生产,还有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网络。透过深入研究精选作品背后的灵感、技术和影响,此展览帮助我们了解人类在造物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这些过程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展览亦探讨创作人如何运用适切的设计、创新的物料和别具创意的循环再用策略,从而发掘与众不同的思维模式。这些思想置身于宏观的历史和社会政治脉络之中,并分为四大主题:
- 「陶瓷:观念蜕变的故事」探索陶瓷复杂而层次丰富的历史,聚焦于同一种物料如何在价值和人们对它的观感上,随岁月流转而变化。这部分从中国景德镇的窑炉开始,探寻青花瓷几百年来的演变,作为引子铺垫有关物件制造的三个面向,包括因消费主义而衍生的物料实验、工具演变和环境影响。重点展品包括由香港艺术馆借出的一件制于清代、具有管状把手的釉下蓝彩莲花纹花瓶、由香港中文大学借出一件青花粉彩家族联姻纹章盘,以及M+希克藏品中倪海峰以当代视角重新想像青花瓷之作《离境与抵达》(2005)。
- 「物料的潜力」聚焦于造物之人如何尝试使用霓虹灯、树脂、竹子等不同物料,从而探索新的过程、方法、造型。这部分深入探讨创作人如何发展技巧和技术,把物料带来的挑战转化为造就革新的机会。经修復后的香港「好好洋服」霓虹招牌(1963)首次与罕见的霓虹招牌设计草图原稿在博物馆内一同展出。武重义建筑事务所的风与水咖啡馆(2006)结构研究模型,展示了竹子这种生长迅速、可持续获得的物料之用途广泛。而芭芭拉.桑索尼的草图和彩色织物,则描绘了斯里兰卡的景观,表现在社区推行手工编织实践的各种可能。
- 「人手与机器」探讨电脑、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发展,如何革新制作的过程。这种创新造就了全新的混合工作方法,促使人们思考在此情况下,工艺会变成甚么样子。自1960年代以来,新一代艺术家将概念转化为演算法,并愈来愈常创作随机的、不以既定方式发展的互动作品。重点展品包括早期人工智能电脑艺术先驱哈罗德.科恩的《机器绘画系列TCM#14》(1995);科技专家、艺术家兼教育家前田约翰的《反应书籍(按键、打字、书写)》(1998);以及安娜.里德勒和戴维.普福的投机式非同质化代币项目档案《花卉拍卖会》(2019)。
- 「行为与后果」追溯消费主义如何在大规模生产的需求、合成材料和廉价劳动力下形塑当代社会的面貌。这部分展出一系列海报中打动人心的图像、俐落的设计和令人印象深刻的讯息警告我们正迈向一场道德和生态的危机。面对此全球挑战,另一些造物之人则专注于社区参与和着眼于未来的项目,以解决社会政治问题。这部分亦会展出数个来自「众人之家」计划的模型,这是一个由社区主导的设计项目,其过程为2011年东日本大震灾后流离失所的人提供临时庇护所和聚会空间;同时展出Ki Saigon的《致未来的信》(2021),反思即弃塑胶带来的长期后果,作为对未来世代的当头棒喝。
于东展厅的全新展品──来自黑川纪章中银胶囊大楼的一个经修復的胶囊单位
经修復的中银胶囊大楼(1970–1972)单位于M+东展厅的展示现场,2024年
摄影:梁誉聪,图片由M+提供
为配合展览开幕,东展厅展出建筑师黑川纪章经典之作中银胶囊大楼(1970–1972),展示当中一个经修復的胶囊单位。该大楼曾经拥有140个独立的小型公寓单位,专为在郊区居住却在东京市中心工作的人们提供住所。日本代谢派建筑运动在1960年代兴起,是源起于亚洲最重要的建筑运动之一,而这座大楼就是少数根据代谢派理念建成的建筑物之一。2000年代初,中银胶囊大楼开始老旧失修,尽管人们屡次尝试保育它,也引来全球媒体关注,大楼还是于2022年被拆卸。只有二十三个胶囊单位获保留和修復,被少数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收藏,M+就是其中之一。同场亦会展出数段由M+制作、并得NHK Enterprises协力的影片,分别讲述代谢派的由来、黑川纪章的愿景,并由建筑师兼历史学家藤森照信阐释大楼结构的独创性及其命运。将中银胶囊大楼中的一个胶囊单位纳入收藏,加上现正在「物件.空间.互动」展览中展出、出自菊竹清训之手的大坂万博塔(1968–1970)嵌板,令M+成为唯一拥有两件代谢派少数建成的建筑物构件的博物馆。
M+博物馆馆长华安雅表示:「『造物记』透过创作这个错综复杂的世界,诉说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展现M+藏品非凡的广度与深度。此展览阐明了当代视觉文化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间的深厚联繫,并以丰富多元的故事,凸显造物这个行为为何在当今社会仍然举足轻重,而且是前所未有地重要。黑川纪章的代表作中银胶囊大楼中的一个胶囊单位,现已纳入M+馆藏,我非常高兴能将它与仓俣史朗的清友寿司吧(1988)相邻展出,让现代社会不同时期的日本设计和建筑工艺展开独特对话。」
M+设计及建筑主策展人Ikko Yokoyama表示:「『造物记』聚焦于造物过程的各个方面,以及重要制品所产生的影响,突显了我们日常生活所用的物件背后的动机、方法和影响,是目前的设计及建筑展览『物件.空间.互动』的延续。此展览跨越学科,关注由概念到创造的历程。这种创新的展示方式不仅彰显了创作人、艺术家、设计师和建筑师的匠心独运,还展示了造物的过程、人类的共同经验,以及不断演变的当代视觉文化景观如何紧密交织。获细心修復的胶囊单位来自中银胶囊大楼,它是国际赞赏的建筑地标,体现了日本现代上班族精緻入微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反映了创意表达、功能性、乐观精神和社会变化。」
M+今晚为展览举行开幕仪式,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行政总裁冯程淑仪、M+博物馆馆长华安雅、M+艺术总监及总策展人郑道鍊、M+设计及建筑主策展人Ikko Yokoyama和M+设计及建筑策展人张俊杰均有出席。
票务安排
持标准门票的访客可于2024年11月2日(星期六)起参观「造物记」及位于M+ 2楼的「M+希克藏品:别传」、「物件.空间.互动」、「山鸣水应」和「石汉瑞:化图为语」。标准门票成人门票为港币120元正,特惠门票*为港币60元正。「A.A.村上:浮游之境」展览于B2层展演空间及「傅丹创意现场:野口勇的『光』」于B2层潜空间则免费开放予公众参观。
持特别展览「贝聿铭:人生如建筑」及/或「郭培:艺想天开」门票的访客可参观所有标准门票展览。博物馆提供特别展览套票,成人套票为港币240元正,特惠套票*为港币120元正。访客可凭票在同一天参观此两个特别展览及所有标准门票展览。展览门票现于M+网站、西九文化区网站、「西九文化区」应用程式、购票通、香港中国旅行社、Klook、KKday和携程旅行公开发售。有关M+票务安排的资讯,请浏览M+网站。
*特惠门票适用于全日制学生、7至11岁的小童、60岁或以上的长者、残疾人士(与一名同行照料者),以及综合社会保障援助受助人。
M+会籍
M+全年会员及贊助人会籍为各年龄及背景的人士提供与众不同的当代视觉文化体验。所有M+会员及贊助人可以无限次免费参观标准门票展览,包括「造物记」。而M+贊助人则可全年无限次免费参观所有展览,每次可携同最多三位宾客。其他会籍礼遇包括于会籍有效期内免费参观特别展览三次、独家享用M+会馆、参与M+专属参观时段、优先购买门票、获邀参加会员专属活动,以及更多精彩礼遇。详情请浏览M+网站。
关于M+
M+是崭新的博物馆,致力于收藏、展示与诠释二十及二十一世纪的视觉艺术、设计及建筑、流动影像,以及香港视觉文化。位于香港西九文化区的M+规模可媲美世界知名的现当代视觉文化博物馆,矢志于跻身世界顶尖文化机构之列。M+冀以香港中西荟萃的历史特色为基础,从身处的此时此地出发,为二十一世纪亚洲创立一座别树一帜的新型博物馆。
关于西九文化区
西九文化区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文化项目之一,愿景是为香港在滨临维多利亚港、佔地四十公顷的填海土地上,创造一个多姿多彩的新文化地带。文化区内设有制作及举办世界级展览、表演节目和文化艺术活动的各类剧场、演出空间和博物馆;并将提供二十三公顷的公共空间,包括长达两公里的海滨长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