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唐书璇及M+代表在「M+修復」电影《董夫人》4K修復版全球首映前在第78届康城影展红地毯亮相

从左至右:唐书璇的随行人员Adele Yoshioka、M+香港电影及媒体外聘策展人李焯桃、M+ CHANEL流动影像主策展人苏筱琪、《董夫人》导演唐书璇、M+流动影像策展人江千慧,以及M+流动影像项目统筹罗海珊

摄影:Doug Peters,图片由M+提供

2025年5月19日

M+庆祝由香港电影先驱唐书璇执导的《董夫人》 经「M+修復」计划完成修復 4K修復版于2025年5月17日(星期六)在第78届康城影展作全球首映

PA_THE_ARCH_HK_CINEMA-016

唐书璇及M+代表在「M+修復」电影《董夫人》4K修復版全球首映前在第78届康城影展红地毯亮相

从左至右:唐书璇的随行人员Adele Yoshioka、M+香港电影及媒体外聘策展人李焯桃、M+ CHANEL流动影像主策展人苏筱琪、《董夫人》导演唐书璇、M+流动影像策展人江千慧,以及M+流动影像项目统筹罗海珊

摄影:Doug Peters,图片由M+提供

M+庆祝由香港电影先驱唐书璇执导的《董夫人》 经「M+修復」计划完成修復 4K修復版于2025年5月17日(星期六)在第78届康城影展作全球首映

位于西九文化区、亚洲全球性当代视觉文化博物馆M+庆祝由香港电影先驱唐书璇(香港,生于1938年)执导并经「M+修復」计划完成修復的董夫人(1968)入选第78届康城影展「康城经典」单元,于2025年5月17日(星期六)作全球首映。唐书璇与M+ CHANEL流动影像主策展人苏筱琪、M+流动影像策展人江千慧及M+香港电影及媒体外聘策展人李焯桃一同亮相影展的红地毯,并参与在布纽尔戏院举行的放映。《董夫人》为唐书璇执导的突破性电影,最近完成修復,属CHANEL支持的M+修復计划。该片曾于1969年在首届「导演双週」放映,那是平行于康城影展的独立单元。《董夫人》在2025年5月17日的放映,标志着该片相隔五十六年后重返康城。

《董夫人》导演唐书璇表示:「身为1960及1970年代香港的女性电影人,我深感荣幸,能够见证我的首作《董夫人》修復版在五十多年后于国际上最声誉卓着及富有影响力的影展展出。香港电影是这座城市珍贵的文化资产,我很高兴『M+修復』能够让香港电影再次成为焦点。」

M+ CHANEL流动影像主策展人苏筱琪谈到该片在视觉表现和主题方面的创新:「《董夫人》是香港最早的独立电影之一,在香港电影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这部电影在视觉语言和叙事方法上都有突破性的成就,结合传统中国美学与现代欧陆的影响。其对性别角色和社会规范的探讨细腻而进取,迄今仍不过时,为跨越时代的主题提供新视角。我们很高兴《董夫人》修復版入围康城影展,让新一代观众重新发现其艺术性和文化深度。」

《董夫人》是香港早期艺术电影和独立制作的开路先锋。电影改编自民间传说,描述一名寡妇陷于情慾与礼教之间的挣扎,探讨传统中国社会的性别角色。以黑白拍摄的《董夫人》代表传统中国美学与现代欧陆电影风格的完美结合。电影大胆的实验精神,包括溶镜、叠印、凝镜、重复的动作等破格运用,走在时代尖端。

《董夫人》的修復过程颇为复杂,因其35毫米原黑白底片已经散佚。由M+带领的4K修復取材自1968年保存至今的菲林物料,包括加州大学柏克莱艺术博物馆和太平洋电影资料馆保存的35毫米放映拷贝,以及英国电影协会国家资料馆保存并扫描的35毫米放映拷贝,并于伦敦Silver Salt Restoration完成版本比较、数码修復和色彩校正。M+特别鸣谢李朝宗先生后人、Les Blank Films,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香港电影资料馆的支持和合作。

《董夫人》是「M+修復」项目的成果,该项目由CHANEL支持,目标是修復九部剧情长片,从而增加观众对香港丰富电影文化遗产的认识。M+与CHANEL于2023年7月展开为期三年的伙伴合作计划,「M+修復」就是该计划的一部分,聚焦于1979年兴起的香港电影新浪潮,凸显当时本土电影在创意实验和技术创新上的突破。香港电影新浪潮由方育平、许鞍华、谭家明、严浩和翁维铨等导演领军,对香港电影影响深远。

「M+修復」为重估香港电影新浪潮提供新机会。由翁维铨执导的「M+修復」作品《行规》(1979)已于2025年4月作为第49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特备节目,在M+戏院首映。「M+修復」首三部作品,包括《董夫人》、谭家明执导的《爱杀》(1981),以及《行规》,将于M+戏院2025年秋季节目上映。

关于唐书璇

唐书璇(香港,生于1938年)在香港长大,于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系毕业。她的首部长片《董夫人》(1968)一鸣惊人,是香港最早在主流影业以外制作并独立发行的电影,也是第一部入围多个欧美影展的香港电影。继《董夫人》后,她还拍了三部电影,包括《再见中国》(1974)、《十三不搭》(1975)和《暴发户》(1979)。1975年,她创办电影刊物《大特写》,亦即《电影双週刊》的前身。她在1979年移居美国。

关于M+

M+是亚洲的全球性当代视觉文化博物馆,致力于收藏、展示与诠释二十及二十一世纪的视觉艺术、设计及建筑、流动影像,以及香港视觉文化。滨临香港维多利亚港的M+大楼由世界知名建筑事务所Herzog & de Meuron联同TFP Farrells和奥雅纳设计,总建筑面积达65,000平方米,设有三十三个展厅,还有学舍、流动影像中心、研究中心、天台花园,以及其他举办活动和节目的空间。M+幕墙是全球最大的LED屏幕之一,每晚以香港天际线为背景展示委约作品。M+的永久馆藏来自亚洲及世界其他地方,横跨不同领域,当中的M+希克藏品,论丰富程度是全球数一数二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M+今天已是研究和展示当代视觉文化的枢纽,致力启发大众的思考及好奇心。

关于CHANEL文化基金

CHANEL文化基金(CHANEL Culture Fund)积极培育能量充沛的创作者与创新者网路,推动塑造全球文化的理念。核心计划包括CHANEL的艺术合作伙伴(CHANEL’s Art Partners),襄助机构领导者开展突破性长期专案,为文化景观挹注活水;「CHANEL Next Prize」则为艺术家提供资源与指导,助其实现未来愿景;另一项常态性播客系列「CHANEL Connects」力邀跨领域、跨世代和跨地域思想领袖共同畅谈并深入探讨当代重大议题。

从芝加哥当代艺术博物馆(MCA Chicago)的新锐策展人到首尔三星美术馆(Leeum Museum of Art)的顶尖生态学家,抑或是威尼斯双年展(Venice Biennale)开创新格局的艺术家,以及英国电影协会(British Film Institute)中最优秀的导演皆囊括其中,CHANEL文化基金推崇大胆创新,构建美好未来。

关于西九文化区

西九文化区滨临维港,佔地四十公顷,不仅是香港最新的文化旅游地标,更是全球最具规模、最富雄心的文化枢纽之一。区内设有众多地标式文化艺术设施,包括世界级博物馆M+和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设计匠心独运的戏曲中心和自由空间等表演艺术场地、佔地十一公顷的艺术公园和海滨长廊,以及兴建中的西九演艺中心。

西九文化区每年倾力呈献逾千场展览、表演、节目和活动,致力为新晋及享誉盛名的艺术家提供重要平台。西九文化区每年吸引过千万名访客,正发展成为香港的国际文化品牌,巩固香港作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定位。

更多新闻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