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2023年4月6日 / 林立偉

壽司檯上的八十年代設計風景

建築物的外牆由灰色長方形板材建成,左方可見一道弧形藍色牆,通往大門。

清友壽司吧佇立在東京新橋酒吧區,M+,香港, 由Richard Schlagman捐助博物館購藏,2014年,© Kuramata Design Office

現在安置在M+的清友壽司吧,能夠保存下來並展出,完全是機緣巧合。

它的設計者倉俁史朗在1991年猝逝,不過五十六歲,正值設計師生涯的高峰盛年。倉俁以家具設計最為人熟知,M+收藏《布蘭奇小姐》《燈(Oba-Q)》都是當中例子。不過他其實也設計了許多室內裝潢,包括為去年過世的時裝設計大師三宅一生設計東京的時裝店,還有香港銅鑼灣興發街的ESPRIT旗艦店。八十年代到過興發街ESPRIT的那些曾經的少年,可還記得它長甚麼樣子嗎?

大概不記得了吧。商業店面流轉率高,室內裝潢也常常改頭換面,能夠保存下來的不多。倉俁設計的家具,今天許多還能得見,室內設計作品卻十分之八九都已消失,彷彿不曾存在過一般,清友壽司吧是極少數的例外。

清友壽司吧:從東京到香港
清友壽司吧:從東京到香港
7:42

策展人、修復員和工匠回想將整座建築物從東京遷到香港的難處和驚喜

影片謄本

RICHARD SCHLAGMAN:(英文)當你走進清友壽司吧,就會立刻知道只有倉俁才能做出這樣的設計。這是他的巔峰之作。處處都是他的風格。

IKKO YOKOYAMA:(英文)倉俁以其家具作品在國際上享負盛名,包括他為孟菲斯設計集團設計的作品和其他產品。他也設計了超過350個室內空間,但只有少數保留至今。

陳伯康:(英文)倉俁這位設計師提出了一些概念:有形與無形、輕盈感、透明感,存在與不存在的物品,以及它們保存記憶、說故事的功能。他是其中一位把這些概念帶進全球設計的設計師,從1960年代起,一直到1980年代。

鄭道鍊:(英文)從一開始,我們已很清楚清友壽司吧是他少數僅餘的建築作品,它獨一無二,並且會是M+一件重要收藏。

IKKO YOKOYAMA:清友壽司吧是倉俁較後期的作品,在1988年設計而成。和其他較為夢幻的空間不同,清友壽司吧比較平實。他利用石頭、木材和其他自然物料營造出有劇場氣氛的用餐體驗。

五十嵐久枝:(日文)清友壽司吧黃昏才開始營業,不提供午餐。附近的街道燈光昏暗。壽司吧的入口是一條又窄又暗的隧道,直至你拉開門才有光線。倉俁先生嘗試凸顯光暗之間的對比。

三保谷友彦:(日文)倉俁總在作品中展現日本人的身分。他也喜歡魔術。他會製造視覺幻象,人稱「倉俁魔法」。例如洗手間的門,它的大小便足以令人驚嘆。他就是調皮,喜歡給別人驚喜。

RICHARD SCHLAGMAN:原來的店主因日本經濟泡沫爆破而陷入財務困難,被業主收回物業。我當時衝動地說我想接手這個地方,即使我當時完全沒想過可以怎樣處置它。後來我遇上了M+。

IKKO YOKOYAMA:Ishimaru是1988年建造壽司吧的承建商。Ishimaru曾建造並實現了很多倉俁的室內設計。

勝俣震一:(日文)第一次看到設計圖時,我心想,這真是非比尋常,即使以倉俁來說也不尋常。那很難形容,但好像突然間踏入了一個「和」的世界。這個空間有種輕輕漂浮的感覺,那正是倉俁這個壽司吧的特點。然後有YaYaHo燈(Ingo Maurer設計)在空間裏游過。我覺得這是很巧妙的平衡。

磯崎新:(英文)木匠從沒處理過這樣的接駁方式 。每次,他都要自己設計每個細節。他仔細研究如何避免使用傳統的接駁系統,或嘗試混合不同的系統,將它改良。

島崎洋行:(日文)情況就像是他為我們準備了一個挑戰。所有工匠在成功解決難題時都有種暢快的感覺,好像:「我做到了!至少這次做到。」

山下喜左榮:(日文)其中特別艱鉅的任務是拆卸櫃台。當年他們製造櫃台時,將石板壓在與櫃台一樣長的金屬板上,並以膠水固定位置。如今我們去掉石頭上的膠水時要小心翼翼,慢慢來,否則石頭就會裂開。

IKKO YOKOYAMA:兩年半前,我們認為時機已到,因為我們開始籌備博物館準備,準備好安裝清友壽司吧。

勝俣震一:第一次建造壽司吧時,我們首先處理石地板,然後才建造框架,封上木板。但這次,我們先建造基底,封上木板,才放入石地板。程序完全是倒過來的。我想那才是最困難的部分。

IKKO YOKOYAMA:另一位造就這個項目的關鍵人物是梅笑鳳,她是M+第一位藏品修復員。

梅笑鳳:(英文)2014年當M+剛將壽司吧納入館藏時,我已開始處理這個項目。我斷斷續續地進行它的修復工作,直至進入安裝階段。藏品修復就像做偵探。你要調查某樣東西是怎麼製作的,這樣你才能認識它所用的物料,或了解它的狀況。每件藏品背後都有其歷史。

IKKO YOKOYAMA:例如入口處那道藍色牆,我們發現上面塗了三層色調不一的藍色油漆。我猜倉俁不喜歡第一種藍色,才在安裝時作出更改,而這種情況很少發生。

島崎洋行:直到昨天,我們還一直鋪着藍色的苫布。然而,當拿走苫布,看到這件藝術作品出現在博物館的地板上時,我很意外自己居然有點激動,有種「終於完成了」的感覺。

勝俣震一 :我安裝牆板時,從頭到尾都能在板與板之間保留兩毫米的間隔。我認為這一定是奇蹟。沒錯,這就像倉俁從天上下來幫助我們一樣。

華安雅:(英文)我視這個博物館為滋養靈魂、啟發思想、吸收知識的地方。希望大家能感受到日常體驗的特別之處。我們提供了一個場所,讓人思考自己和物件的關係,當中包括我們和日常物件、日常經驗,以及建築體驗的關係。

這間壽司吧由一名年輕廚師在1988年開設,客人多是設計師和消費力強的公司高層。九十年代初,日本經濟泡沫爆破,年輕廚師也陷入財務困難,壽司吧因而結業。多年來業主竟也沒有將舖位出租,直到2004年,一名英國出版社東主將之買下,打算重開,但未有成事。它就這樣一直空置,陳設、食器和所有物品都像被時光凝固的古代生物標本般,原封不動。又過了十年,成立不久的M+得悉竟有這樣一件出自倉俁之手的室內設計作品存在,決定把整間壽司吧拆卸,運到香港重建。

五個工匠在一個設有白牆的展廳的量度尺寸,一根根長形木條整齊地放在地上。

倉俁的長期合作夥伴之一Ishimaru株式會社的工匠將壽司吧一件件組件小心拆卸,並在M+東展廳重新裝置

四個工匠在一個設有白牆的展廳中安置壽司吧,其中一人站在梯子上,正在處理高處的東西。

工匠勝俁震一說:「我安裝牆板時,從頭到尾都能在板與板之間保留兩毫米的間隔。我認為這一定是奇蹟。沒錯,這就像倉俁從天上下來幫助我們一樣。」

修復員檢查五塊放在展廳地上的壽司吧天花板組件。

修復員梅笑鳳自2014年M+將壽司吧納入館藏時,已開始處理這個項目

三個工匠在一個設有白牆的展廳中安裝壽司吧的天花板。照片由高於壽司吧的位置從上而下拍攝。

工匠正在安裝壽司吧天花板的弧形板

修復員用特別的工具,檢查壽司吧一塊紅色的板材。她隔着一塊白色發泡板俯伏在紅色板材上。

「藏品修復就像做偵探。你要調查某樣東西是怎麼製作的,這樣你才能認識它所用的物料,或了解它的狀況。每件藏品背後都有其歷史。 」

五個工匠在一個設有白牆的展廳的量度尺寸,一根根長形木條整齊地放在地上。

倉俁的長期合作夥伴之一Ishimaru株式會社的工匠將壽司吧一件件組件小心拆卸,並在M+東展廳重新裝置

四個工匠在一個設有白牆的展廳中安置壽司吧,其中一人站在梯子上,正在處理高處的東西。

工匠勝俁震一說:「我安裝牆板時,從頭到尾都能在板與板之間保留兩毫米的間隔。我認為這一定是奇蹟。沒錯,這就像倉俁從天上下來幫助我們一樣。」

修復員檢查五塊放在展廳地上的壽司吧天花板組件。

修復員梅笑鳳自2014年M+將壽司吧納入館藏時,已開始處理這個項目

三個工匠在一個設有白牆的展廳中安裝壽司吧的天花板。照片由高於壽司吧的位置從上而下拍攝。

工匠正在安裝壽司吧天花板的弧形板

修復員用特別的工具,檢查壽司吧一塊紅色的板材。她隔着一塊白色發泡板俯伏在紅色板材上。

「藏品修復就像做偵探。你要調查某樣東西是怎麼製作的,這樣你才能認識它所用的物料,或了解它的狀況。每件藏品背後都有其歷史。 」

壽司吧位於東京商業區新橋的一幢建築物,深灰的外牆驀地出現一面弧形藍色牆,引向一個隱密的入口,掀開暖簾,便置身一個由溫潤的柳杉木牆板和花崗岩地板包裹的長形空間。細看牆身柳杉木板之間的空隙,全都精準至三毫米內。這是來自一句表達完美之意的日本諺語:「一分的空隙都沒有」。一分是日本舊時的長度單位,相當於三毫米,倉俁就反過來把牆板之間的空隙,完美地設定為一分之內。

從入口暖簾外看進去壽司吧室內。房間右方可見一張吧檯,左方有一張餐桌。兩者之間有兩塊玻璃屏障分隔。

清友壽司吧的內部。策展人Ikko Yokoyama表示:「清友壽司吧是倉俁較後期的作品,在1988年設計而成。和其他較為夢幻的空間不同,清友壽司吧比較平實。他利用石頭、木材和其他自然物料營造出有劇場氣氛的用餐體驗。」

入口右邊是花崗岩壽司檯和高腳椅,上方幼細的鋼線掛起一串由Ingo Maurer設計的YaYaHo小燈,在壽司檯投下一個個明暗有致的光團。房間中央有一道微微泛藍的玻璃屏障分隔。這塊玻璃屏障不是普通玻璃,而是八十年代流行的乳白玻璃,但現已停產。原裝那塊在拆卸時破損,現在所見的,是由兩塊厚度較薄但物料相同的玻璃拼合而成,可說是全世界碩果僅存的了。

前景中,一張黑色玻璃餐桌倒映着以柳杉木板和用背燈照亮的亞加力製造的弧形天花板。

壽司吧的餐桌倒映着天花板的柳杉木板以背燈照亮的亞加力。三保谷玻璃公司主席三保谷友彥回想:「倉俁總在作品中展現日本人的身分。他也喜歡魔術。他會製造視覺幻象,人稱『倉俁魔法』。」

左邊則是長餐桌,桌面倒映着天花板呈弧形的燈板。左右兩半不對稱的拱頂天花,一側為柳杉木板,另一側是以背燈照亮的亞加力。清友壽司吧的設計參考日本傳統建築的布局與自然材質,整個空間顯得柔和恬靜。當中的光暗反差、輕重對比、線條流動及物件質感,充分展現倉俁史朗對物料和形態的獨特感受。在此之前,日本典型的壽司吧都是一張長木檯,玻璃櫃放上很多不同魚生,天花掛着紙吊燈。像倉俁這般簡潔利落,融會傳統與摩登的設計,前所未見。

建築物獲評為古蹟保存供人觀賞的例子不鮮見,但商業室內設計的生滅如蜉蝣般短暫,清友壽司吧得以保存是異數。現在來到清友壽司吧,不見顧客、沒有廚師,只能從保留在店主休息間抽屜中的客人名片和消費單據,遙想昔日觥籌交錯的熱鬧榮景。不過,把抽離於原本用途的壽司吧,當一件巨大設計品來欣賞,何嘗不是領略設計大師以心思技藝創造的那片獨特風景的另一種方式。

本文於2022年10月26日首刊於《明報》,現經編改及翻譯發佈於此。原作者:林立偉;編改:網絡編輯梁仲汶。

除另有標註,所有圖片:M+,香港,由Richard Schlagman捐助博物館購藏,2014年,攝影:鄭樂天,M+,香港

林立偉
林立偉
林立偉

林立偉是M+資深編輯。

緊貼最新消息!

  • 緊貼M+與西九文化區的最新情況
  • 探索M+雜誌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選擇你希望收取的內容
  • 隨時取消訂閲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