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2022年1月4日 / 陳筠而

相互交織的椅子故事

一張由巴西鐵木及藤枝製作的搖椅。椅身側面呈流線形,由木框和禾桿製造。椅身中央連接由彎曲木板組成的椅腳,從側面看呈成半圓弧形。椅身的上方和下方亦分別連接着兩塊彎曲的木板,從側面看形成不規則的形狀。

巴西建築師奧斯卡.尼邁耶與女兒瑪麗亞.尼邁耶設計的椅子《里約》,© 版權所有

《梵高的椅子》是寂寞的,《高更的椅子》是暖和的。我們都愛跟椅子猜啞謎,想參透梵高的悲傷,想了解人們一路走來的生活文化。從中國的龍椅,到日本人從席地而坐到成為椅子設計先鋒,無一不透露那個年代的祕密。

M+設計及建築主策展人橫山育子(Ikko)讀書時期修讀設計,本來立志要當椅子設計師。結果,策展人的身分竟令她遇上世界各地充滿故事的傳奇椅子。這次,她擔當偵探的角色,與我們抽絲剝繭,剖析亞洲椅子之間相互交織的故事。

從席地而坐到坐椅

椅子可以反映文化,例如渡邊力的《細繩椅子》就是一條歷史線索。日本人自古以來無論吃飯、聊天都習慣坐在地上,直至二次世界大戰才開始轉變。「日本人在戰後開始從美軍身上看見另一種生活習性,日本製造商亦被委任為駐日本美軍製造家具。」戰後,人們家園盡毀,經濟低迷,日本人想重新建立自己的工業,也渴望追上西方的起居方式。

矮椅子以日本橡木、棉繩和金屬螺絲製造,四條上粗下細的椅腿向外展開。棉繩垂直地綑於椅背和椅座的淺棕色木框上,椅座後半部分的繩子織成格網狀。

渡邊力的《細繩椅子》(1952)的設計雖簡單,卻反映了日本在經歷二戰後,想建立美好未來的宏願,© Kyoko Tsukada

渡邊力是從二戰走過來的設計師。1952年,他在資源短缺下設計了《細繩椅子》。這張椅子的椅背和椅框均為木製,再穿上棉線作坐椅。他只用上最簡單的線條和材料便完成了一張優雅椅子,時至今天,它的實驗性仍然令我們讚嘆萬分。然而對他來說,這個設計只是時勢所迫,因為可以用上標準尺寸,而非訂製尺寸的木材,以及較為便宜的棉。從這件作品亦可以窺見日本文化,椅面設計在夏天可以散熱,而到冬天,只須加一個日本家庭必備的坐墊,便可擋隔地板的寒氣。

「設計師在當時一定沒有想到甚麼跨文化設計,只是一心想着『功能』。為它寫下「跨文化」這些名詞,是策展人和研究者的工作,他們積極在不同文化中尋找相同的手法和策略。」《細繩椅子》不算高,特別靠近地面,順應日本人席地而坐的文化。即使兩人嘆茶,一人坐地,一人坐椅,仍然覺得親近。

戰爭是悲劇,但也造就很多發明

「​天童木工是日本在戰爭時成立的木工場,在戰時幫忙製造軍事裝備。」日軍在戰爭中有些把戲,就是將木造的假飛機放在郊區,欺騙美軍以避開炸彈轟炸,保護城內人民。「天童當時就是造這些假飛機。就是這樣,他們一來學會了以木材造出曲線,二來也學懂處理合板的專業知識。」Ikko續說:「戰爭是悲劇,但很多發明都在這些時候出現。」

戰後人們只能以最省錢但又能代表重生的方式重建家園,這種輕巧、可彎曲,而又不昂貴的合板正合心意。當時的歐洲乃至世界各地也開始捨棄鋼結構建築及純粹着重功能的包浩斯風格,轉為追求簡單、線條流暢的設計,因此對木家具的需求大增。

一張由巴西鐵木及藤枝製作的搖椅。椅身側面呈流線形,由木框和禾桿製造。椅身中央連接由彎曲木板組成的椅腳,從側面看呈成半圓弧形。椅身的上方和下方亦分別連接着兩塊彎曲的木板,從側面看形成不規則的形狀。

1978年設計、1982年製造的《里約》搖椅融合了貴妃椅與搖椅的造型元素,線條鮮明秀麗,© 版權所有

當時熱帶木材大受歡迎,天童聰明地在其產地巴西設廠,減低運送原材料的成本,又向巴西現代主義建築先驅奧斯卡.尼邁耶提出合作:「尼邁耶以彎曲的金屬片造了一個椅子模型,卻對成品不甚滿意,於是便挑戰天童,說如果他能夠製造一張曲線流暢的木椅子,便答應合作。」

多得在戰時掌握到的技術,天童當然成功了,而這張椅子的後一代,由奧斯卡.尼邁耶與女兒瑪麗亞.尼邁耶設計的《里約》搖椅成為了經典,其像海浪、山脈一般的曲線,是為了映襯出巴西的自然景象。不過,因着悠閒的外形,而且體積龐大,相比日本較為狹窄的家居,這張椅子比較適合當地市場。然而,天童製作這張椅子的精巧工藝,無形中提昇了戰後日本設計的形象,也令日本在世界舞台上佔據重要角色 。

因地制宜 反映地方特色

「每當我們發掘了一張椅子背後的故事,便會循着類似軌跡繼續尋找,希望挖掘出較鮮為人知的故事,並與已知的設計歷史連繫起來。」跨地域及跨文化交流在戰前戰後不斷發生,例如印度,它在獨立後進入現代建築時代,很多老舊華麗的設計已不合時宜。

1964年,印度設計師明妮・博加受邀到斯德哥爾摩觀摩,研究北歐的家具製造技術。瑞典、丹麥和芬蘭等地因着天氣和地理關係,都慣以木材製作家具,營造溫暖之感。博加以此為靈感,再結合成長地的文化和手工藝傳統,以適合南亞天氣的柚木和編織麻繩去製造椅子。跟渡邊力一樣,她的設計從現有物料發掘出嶄新風格。

一張以柚木及黃麻纖維製成的椅子。椅子的形態方正,長方形椅背框和椅腳都以木材製成,並在座椅及椅背捆上編織麻繩。

明妮・博加設計的椅子常用柚木和編織麻繩,可見她鍾情印度本土的材料和手工藝傳統,© Minnie Boga

另一邊廂,法國設計師夏洛特・佩里安也在1940年代受邀到日本擔任貿易產品設計顧問。她眼見日本一直遙望西方設計,自己卻反過來被日本文化像是茶道乃至其他工藝等觸動,認為日本應該更熱中於保留自己文化中的感性和精神。故此,她乾脆在日本就地取材,以竹製造家具,給日本人展示當地物料的另一種可能性。後來,在1941年,她在東京高島屋百貨公司舉辦了「選擇・傳統・創造──與日本藝術的接觸」展覽,展出的既有她欣賞的日本漆器,也有她受日本文化所啟發的設計,包括竹製的《LC4》躺椅。

櫸木合板椅子由同一塊木製造,並染成黑色。椅子兩側的部分屈曲成前後椅腿。椅背頂部有一條夾縫向下延伸至椅背底部的長方形開口。

夏洛特・佩里安的《影》在1954年設計,並在1975年由天童木工製造。椅子由一整塊模仿黑漆顏色的彎曲合板組成,沒有接口、釘子或螺絲

1942年隨着戰爭升溫,她被迫離開日本,但她繼續受其他亞洲設計師影響,亦同時影響其他亞洲設計師。十多年後,她回到高島屋百貨公司舉辦新展覽「綜合藝術的建議,巴黎1955年」,展出她以日本食器為靈感的椅子《影》。

功能性之外的椅子

1970年代經濟起飛,更多椅子不斷被設計出來。然而,當時的椅子設計走向開始產生變化。除了功能性外,設計師思索的是一張椅子如何營造一個空間的氣氛,以至它如何和空間產生關係,為使用者創造體驗。

「到1990年代開始,更多設計師開始質疑繼續設計椅子的需要」Ikko說道。「人們是否真的需要這麼多椅子?」成為了設計師經常思考的問題。然後,椅子以更富象徵意味的姿態出現,它們像是一句句宣言,代表製造者的詰問。

亞加力樹脂、塑膠及環氧樹脂塗層鋁件椅子,設有稜角分明的透明靠背、透明弧形扶手和透明座位。座位和扶手內嵌紅玫瑰和綠葉。四條紫色管狀椅腿的頂部,插進扶手底部。

倉俁史朗的《布蘭奇小姐》以透明亞加力厚板製作,中間懸浮着人造玫瑰花,以《慾望號街車》内的嬌弱角色命名,© Kuramata Design Studio

仿巴洛克扶手椅以布料和木材製造,設有圓厚的扶手和精緻的裝飾,整張椅都塗上色彩繽紛的圓點。

亞歷山德羅ㆍ門迪尼的《普魯斯特的扶手椅》仿巴洛克式設計,椅面點彩鮮豔,扶手以渦捲狀雕花裝飾。這張椅子於1980年代初製作,由兩位意大利畫家手繪,© Alessandro Mendini

椅子的椅背由三塊捲起的床墊組成,並以黑色的繩子綁起。床墊以閃亮物料製造,頂部和底部兩塊床墊是金色的,夾在中間的那塊則是紅色的。椅子的坐位由六個單車坐墊組成,圍成一個圓形,一個圓形泡綿坐墊覆蓋着圓形的中心。

高珍ㆍ古普塔的《墊褥販的單車寶座》以印度街頭常見的被褥商販為題,向印度獨特的商販傳統致敬,© Gunjan Gupta

亞加力樹脂、塑膠及環氧樹脂塗層鋁件椅子,設有稜角分明的透明靠背、透明弧形扶手和透明座位。座位和扶手內嵌紅玫瑰和綠葉。四條紫色管狀椅腿的頂部,插進扶手底部。

倉俁史朗的《布蘭奇小姐》以透明亞加力厚板製作,中間懸浮着人造玫瑰花,以《慾望號街車》内的嬌弱角色命名,© Kuramata Design Studio

仿巴洛克扶手椅以布料和木材製造,設有圓厚的扶手和精緻的裝飾,整張椅都塗上色彩繽紛的圓點。

亞歷山德羅ㆍ門迪尼的《普魯斯特的扶手椅》仿巴洛克式設計,椅面點彩鮮豔,扶手以渦捲狀雕花裝飾。這張椅子於1980年代初製作,由兩位意大利畫家手繪,© Alessandro Mendini

椅子的椅背由三塊捲起的床墊組成,並以黑色的繩子綁起。床墊以閃亮物料製造,頂部和底部兩塊床墊是金色的,夾在中間的那塊則是紅色的。椅子的坐位由六個單車坐墊組成,圍成一個圓形,一個圓形泡綿坐墊覆蓋着圓形的中心。

高珍ㆍ古普塔的《墊褥販的單車寶座》以印度街頭常見的被褥商販為題,向印度獨特的商販傳統致敬,© Gunjan Gupta

亞加力樹脂、塑膠及環氧樹脂塗層鋁件椅子,設有稜角分明的透明靠背、透明弧形扶手和透明座位。座位和扶手內嵌紅玫瑰和綠葉。四條紫色管狀椅腿的頂部,插進扶手底部。

倉俁史朗的《布蘭奇小姐》以透明亞加力厚板製作,中間懸浮着人造玫瑰花,以《慾望號街車》内的嬌弱角色命名,© Kuramata Design Studio

仿巴洛克扶手椅以布料和木材製造,設有圓厚的扶手和精緻的裝飾,整張椅都塗上色彩繽紛的圓點。

亞歷山德羅ㆍ門迪尼的《普魯斯特的扶手椅》仿巴洛克式設計,椅面點彩鮮豔,扶手以渦捲狀雕花裝飾。這張椅子於1980年代初製作,由兩位意大利畫家手繪,© Alessandro Mendini

椅子的椅背由三塊捲起的床墊組成,並以黑色的繩子綁起。床墊以閃亮物料製造,頂部和底部兩塊床墊是金色的,夾在中間的那塊則是紅色的。椅子的坐位由六個單車坐墊組成,圍成一個圓形,一個圓形泡綿坐墊覆蓋着圓形的中心。

高珍ㆍ古普塔的《墊褥販的單車寶座》以印度街頭常見的被褥商販為題,向印度獨特的商販傳統致敬,© Gunjan Gupta

亞加力樹脂、塑膠及環氧樹脂塗層鋁件椅子,設有稜角分明的透明靠背、透明弧形扶手和透明座位。座位和扶手內嵌紅玫瑰和綠葉。四條紫色管狀椅腿的頂部,插進扶手底部。

倉俁史朗的《布蘭奇小姐》以透明亞加力厚板製作,中間懸浮着人造玫瑰花,以《慾望號街車》内的嬌弱角色命名,© Kuramata Design Studio

仿巴洛克扶手椅以布料和木材製造,設有圓厚的扶手和精緻的裝飾,整張椅都塗上色彩繽紛的圓點。

亞歷山德羅ㆍ門迪尼的《普魯斯特的扶手椅》仿巴洛克式設計,椅面點彩鮮豔,扶手以渦捲狀雕花裝飾。這張椅子於1980年代初製作,由兩位意大利畫家手繪,© Alessandro Mendini

椅子的椅背由三塊捲起的床墊組成,並以黑色的繩子綁起。床墊以閃亮物料製造,頂部和底部兩塊床墊是金色的,夾在中間的那塊則是紅色的。椅子的坐位由六個單車坐墊組成,圍成一個圓形,一個圓形泡綿坐墊覆蓋着圓形的中心。

高珍ㆍ古普塔的《墊褥販的單車寶座》以印度街頭常見的被褥商販為題,向印度獨特的商販傳統致敬,© Gunjan Gupta

阿貝托・坎帕納和費納多・坎帕納是來自巴西聖保羅的設計師,他們設計了《一家》,採用生長於巴西北部的阿馬帕州的燈芯草為材料,呈現一個塑膠椅子被天然植物枝條吞噬的場面大規模生產的膠椅生產加快了傳統工藝失傳和本土文化消亡,他們故意想像情況倒轉的面貌,似是大自然對人類過度砍伐樹林和污染的反撲,藉此批判大量生產的廉價物件對全球的影響。

一座以燈芯草編織而成的椅子結構,從正面看來,其形狀猶如山脈。前方及左右兩邊均可見突出的部分,各裝嵌了一張塑膠椅子。畫面中可見藍色的塑膠椅背和座位,椅腳和座位的一部分都被燈芯草覆蓋。

© Estudio Campana

楊丹鳳的《贗品椅》則是二十一世紀以來現代中國概念家具和藝術的絕佳例子。二十一世紀初,富裕起來的中國成為西方名牌奢侈品的重要市場,亦是贗品的最大生產地。《贗品椅》融合中國冰裂紋圖案的扶手椅與西方巴洛克風格鍍金扶手椅,並以假名牌手袋包裹座椅和椅背的軟墊,帶來視覺震撼之餘,也將「仿製」變成設計。而中西不同風格與各種裝飾元素的雜燴,則令人想到消費全球化中的文化交會與碰撞。

一張左右、上下都不對稱,混合中西不同元素的椅子。畫面左邊椅背和把手與右邊椅腳都採用了金色的金屬物料;相反,右邊的椅背和把手與左邊的椅背均以木製造。座位及左邊椅背上的布印有不同的名牌標誌。

© 楊丹鳳,圖片由捐贈者及楊丹鳳提供

另一方面,nendo《捲心菜椅》以升級再造(upcycling)的方式回應設計行業浪費資源的問題。這張椅子是佐藤大按著名設計師三宅一生的經典針織百褶設計系列「Pleats Please」而設計的,他把紙卷與彩色布料捆綁起來,再用手把紙張一層層翻開,造出這把柔軟優雅的椅子。在製作百褶衣服的過程中,一般會在布與布之間夾上兩張紙,故每製造一條裙子便得犧牲很多紙張。三宅一生故意要求他們以創新的方式運用這些廢紙。

椅子以百褶紙及顏料為媒材。它由一捲圓柱形的紙卷構成,紙卷上半部分被切開及剝開,露出一層層垂墜的紅色、粉紅色、黑色和白色的紙,幾乎蓋住椅子的下半部分。

© nendo,圖片由藝術家及Friedman Benda提供

本文於2021年6月10日首刊於《香港經濟日報》,現經改寫及翻譯發佈於此。原作者:陳筠而;編改:網絡編輯梁仲汶。

除另有標註外,所有照片:M+,香港

探索M+更多椅子

陳筠而
陳筠而
陳筠而

陳筠而是編劇、編輯、記者,亦是Weak Chickens創辦人。她是書籍《大象在球上走》的作者之一。出自其手筆的劇作包括2020年為大館「動戲.童迷香港藝術計劃」創作的《老而不,Stay in Touch》,以及2023年為「大館表演藝術季:SPOTLIGHT 2023」創作的《我最終死去的房子》。

緊貼最新消息!

  • 緊貼M+與西九文化區的最新情況
  • 探索M+雜誌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選擇你希望收取的內容
  • 隨時取消訂閲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