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謄本
貝禮中:(英語)與他共事是相當美妙的經歷,因為他給我很多空間去嘗試。而即使失敗了,也是有所得益的。
1949年我出生時,家父剛搬到紐約,在一家房地產發展商任職。可以說,我最初接觸藝術是因為他當時對抽象藝術有濃厚興趣。小時候,我們常常一家人去參觀藝廊,因此,我人生的最早期記憶就包括參觀紐約市的藝廊,觀賞抽象表現主義的先鋒作品。他並沒向給我們施加壓力,也沒有試圖引導我們選擇某種職業。他希望我們接受良好的教育,結果我們都熱愛建築。
我們在卡托納的家是他在我出生後不久設計的。我年幼時對這房子着迷不已,我們一家就是三四個孩子一起長大,各有不同興趣,但都愛待在一起。屋中有非常潔白的牆壁,一個房間可以通往另一個房間,間隔不多,設計深具現代風格,總可看到自然光線中的美麗風景。我認為這是他所注重的建築元素,那就是將自然引入室內。房子底座離地升起,看起來就像一個漂浮的盒子。對我來說,這是一個我極為難忘,而且對我甚為重要的現當代藝術啟蒙。
威斯納大樓是我負責的建築,是我首個負責的項目。這座大樓以藝術為基礎,將大學本身分散於校園各處的不同創意學科放入現在這座專門的建築。我們想重新提倡一個概念,就是藝術與建築可以互相合作,像文藝復興時期那樣。我們參與了四位藝術家的遴選過程,我享受與藝術家合作,並深受這概念吸引。我們可互相學習,而藝術也可成為建築的靈感。家父一般認為藝術是一種獨立於其建築的事物,例如是雕塑會放置在某個特定位置,但是我在麻省理工學院參與的項目,則是藝術與建築之間的合作。我們其實放棄了一些身為建築師平時會做的事,交給藝術家以另一些方式完成。這是非常寶貴的經歷,令我獲益良多。
我很喜歡講這故事,他不時會過來簡短介紹一個項目,然後或許留下一幅簡單草圖。他常常會用一支紅色的氈頭筆畫下一兩條線,然後就走開,我們接着會拿着草圖走到影印機那裏複印四份。在那天結束時或第二天,我們向他展示我們根據草圖提出的構思,他會看看我們的意念,然後或許會選其中一個,說:「好,我們試試這個!」,然後他就會再畫兩幅草圖。這過程可能需時兩星期,甚至一個月,才構想出意念,但這個過程之所以令人興奮或有趣,而且在我看來發人深省是在於每個人都能參與,也就是我們都從不同層面全神貫注。故此,到得出解決方案時——如果有的話或找到方向時,的確是花時間,但到時我們都意見一致。
我有幸在〔中銀大廈〕項目開展之初就與家父一同參與其中。家父當初找我以初級建築師的身分參與這個項目,而我很感激我自一開始的構思階段就能參與,並從頭到尾看着其發展。這項目始於1982年,到1989年完成。我記得從一張空白的描圖紙開始,我們已有些想法去回應建築的地皮佈局。我想,家父當時已有一個想法,將建築物分為四個部分,然後每個分別向上延伸就可能會得出有趣的建築形態。我直接按這個想法將四個相同的三稜柱體延伸,製作了一個原始的紙模型,並展示給他看,然後我們就開始利用它來加以變化。我們將各個組件推拉,然後在事務所將模型帶給結構工程師萊斯里.羅伯遜看。他是一位優秀的工程師,曾與家父共事。他看着這個模型,拿了起來,差不多即時,就在一兩分鐘內,就憑直覺提議我們使用三角形的斜撐框架就可以建造出結構上效能卓越的建築物。
這個項目對我本人、我家族和我家族歷史是如此重要,而它矗立於香港,對我們亦是意義非凡。這是家父負責的首個備受矚目的摩天大廈項目,因此,對他而言,這本身已是個不小的挑戰。透過這個項目,我們與銀行建立了親厚友誼,多年來也有不少合作。這一切都是從香港中銀大廈開始,這座建築至今仍是我事業生涯最重要的項目,包括我自己事務所的作品,這個項目對我的非凡意義。,其重要性再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只消拿起紅色氈頭筆,畫上兩筆,貝聿銘就能觸發無限可能性。而對其兒子貝禮中而言,這些草圖正是將意念轉化成地標建築的起點。
香港中銀大廈是貝聿銘負責的首個備受矚目的摩天大廈項目。其兒子貝禮中以初級建築師的身分與父親合作,參與設計這個線條俐落、結構分明的幾何建築。其設計經過巧思,完美融入周遭環境。
貝禮中憶起父親運用直覺、不斷累積完善的獨特設計手法。貝禮中解釋:「他不時會過來簡短介紹一個項目,然後或許留下一幅簡單草圖。」貝聿銘會用紅色的氈頭筆畫下一兩條線,給予團隊思考的方向,然後留給他們繼續發展意念。「我們接着會拿着草圖,走到影印機那裏複印四份。在那天結束時或第二天,我們向他展示我們根據草圖提出的構思。」中銀大廈的設計也是始於一個簡單意念──四個向上延伸的三稜柱體,貝禮中記得當時將這個想法用紙製成簡單的模型,繼而將三稜柱體上下推拉,調整位置,探索整個設計的可能性。
他給我們很多空間去嘗試,而即使失敗了,也是有所得益的。
貝禮中
結構工程師萊斯里.羅伯遜提議為設計加入三角形斜撐框架,使大廈在鋼材用量比其他同類型大廈少很的情況下仍能抵禦颱風。因此,這個於1989年建成的大樓,因着其大膽、高效能、永不過時的現代設計,仍是香港天際線中最為人熟悉的建築物之一。
中銀大廈也許是貝禮中最意義重大的項目,但他早期與父親生活和共事的經驗,奠定了他的建築理念。貝禮中出生後不久,貝聿銘就設計了位於卡托納的家。在這個現代主義風格的家中長大的貝禮中,深深着迷於其自然光線和開闊空間。後來貝禮中負責的項目,如麻省理工學院的威斯納大樓,也糅合了父親的影響和自己的看法,將藝術與建築融合在一起。
從親密的家庭居所到宏偉的中銀大廈,貝氏家族的作品彰顯了建築除了是個人成就,還是保存文化的方式。他們設計的建築物仍然啟發着眾多建築師,既富實驗精神,又事事講究精確,塑造了空間甚至城市的面貌。
製作人員
- 監製
M+
- 影片製作
流動影像工作室
- 製片
李嘉、王偉健
- 攝影
張旻匡、麥志豪、王偉健、謝百閏、葉耀東、張景亮
- 燈光
陳嘉浚
- 收音
周敬勤
- 製作助理
梁玉明
- 剪接
麥志豪、張旻匡、梁玉明
- 電腦動畫
余靖
- M+策展研究
王蕾、陳迺安、吳紫茵
- M+製片
張嘉琳、羅紫玲
- 字幕翻譯
梁煥茵
- M+ 文本及字幕編輯
梁仲汶、林立偉
- 特別嗚謝
貝禮中、中國銀行(香港)、鄭世媛、黃可瑜、陳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