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本网页已自動翻译成简体中文。

2023年12月7日 / 辜雪婷

宇宙之凝视:关于刘昕的《地表之下 别无他物》

2021年M+数码委约项目、刘昕《地表之下  别无他物》的网页截图。截图显示漆黑背景中,有一个焦点稍为模糊的灰色球体,图像仿佛自遥远之地传来。幼细的白格线覆盖整张图像,列明作品题目和卫星旅程参数的中英文字也遍布画面。

刘昕《地表之下 别无他物》,M+数码委约项目,2021年,图片由刘昕提供

三颗仍在轨道运行但即将退役的人造卫星,如何引发反思,讨论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辜雪婷从刘昕的互动作品《地表之下 别无他物》出发,联系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检视人类与地球的关系,以及来自外太空的视角。

大约每日四次,三颗由美国国家海洋及大气管理局运行的人造卫星NOAA-15、NOAA-18和NOAA-19,在前往南极的途中经过香港上空。为了预报天气,它们于1998至2009年间发射升空,拍摄地球云层的高清图像。数十年后的现在,三颗卫星上的各种组件逐渐老旧损坏,它们预期于2023至2024年间终止服务。[1] 退役后,它们会脱离近地轨道,在重入大气层时焚毁。尽管已在半退休状态,这些卫星仍克尽厥职,将气候数据悉数传回地球。

地球黑白卫星图像,看来有些杂讯。

刘昕《地表之下 别无他物》,M+数码委约项目,2021年,图片由刘昕提供

在艺术家兼工程师刘昕眼中,这些卫星是有灵的生命。金属身驱沿着轨道运行,双眼相机开合,它们忧郁地轻声震颤,在真空的孤寂中,默默等待命运的到来。为讲述它们的故事,刘昕创作了基于网页的M+委约数码作品《地表之下 别无他物》(2021)。为此项目,她在香港业余电台联会的协助下,在联会的基地装设天线。每当三颗卫星进入天线探测范围,网页就会转成实时的视听体验,直播卫星图像和信号音,并穿插与拟人卫星的虚构对话。这个作品时刻等待有耐心的观众,来参与这些孤独生命的旅程。

作品亦进一步邀请我们从另一角度感知地球,重新想像人类、地球和宇宙的关系。

尽管极具诗意,《地表之下 别无他物》并非对先进科技的浪漫演绎。相反,它尝试揭开地球肖象的神秘面纱。我们习以为常的地球影像,其实是以数码手法拼凑卫星图像而成。完美的“蓝色玛瑙”背后,隐藏着以上帝之手形塑地球样貌和概念的欲望。 《地表之下 别无他物》正是批判这种人类的倨傲,和自太空视角目空一切、建构地球的做法。作品亦进一步邀请我们从另一角度感知地球,重新想像人类、地球和宇宙的关系。

自太空观察地球的影像,当中可见地球的海洋和陆地,部分被白云遮蔽。地球周围是黑色的太空。

“蓝色玛瑙”,美国太空总署,2002年,此图像由一系列卫星照片和经过几个月观察得来的数据拼合而成,图片由美国太空总署提供

作家陈楸帆在回应刘昕作品而创作的短篇科幻小说《大音》(2021)中,描画了一个声称能和宇宙沟通,为此深信自己是救世主的疯子。其体内植入了感官加强器,使他通过卫星信号能听到宇宙的声音。此文受鲁迅1918年经典短篇小说《狂人日记》的启发,后者惶恐不安地自述了一个食人村落,抨击了旧中国吃人的封建礼教。同样地,陈楸帆借着小说主角的絮聒,反对那种一味通过科技加速当代社会发展的中华未来主义。

这则短篇故事也令人联想起中国传统思想“天人感应”,“天”可解作自然、人格神、或超然的存在。天人感应指人透过协和一贯的体系,与天交感沟通。最终可达至“天人合一”的境界。

刘昕作品中的卫星,反思身处太空所拥有的全知上帝视角。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宇宙论的核心思想之一,于儒、释、道三家中均可觅见踪迹,并深入三家汇流后的传统中国思想。天人合一的概念大概源自农耕文化中观察和遵循自然规律的需求,并逐渐演化出不同理论。孟子和宋明理学家认为,天人合一鼓励人内观修省,涵养道德,改善和提升一己人格。公元前300年的儒家思想家荀子主张,人必须学习和遵循自然规律,才可荣发滋长。汉代哲学兼政治家董仲舒则创建了一个宏大的宇宙体系,涵盖包括自然、人格神、人,以至人事、政治、制度等万事万物。其中个体彼此依存和牵制,在变化和流动中相互影响,不断调整至平衡、稳定和统一的状态。但必须强调的是,董氏的宇宙秩序亦是一种由上而下、为统治者服务的范式。[2]

中国古代墨绘全身人像,围绕着他的是中国历法二十四节气的描述和八卦符号,黑线将身体部分跟节气和八卦联系起来。

中医受宋明理学影响,认为人体跟自然密切相关。这张取自中国古代医书的绘图,阐明人身不同部位如何跟中国历法二十四节气和道家宇宙论中的八卦相连,图片经由Getty Images提供

而刘昕作品中的卫星,反思身处太空所拥有的全知上帝视角。其独白对我们长久以来以科技征服自然的行为提出质疑。自十八世纪欧洲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第一台蒸汽机的诞生,人类活动便开始深刻影响和改变地球的地质和生态系统,揭开了人类世的帷幕。我们的野心不止于陆地。比如,不断制造更精密的太空望远镜:最新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能更清晰地观测宇宙更深处。还有,太空旅程此起彼落,亟欲占据宇宙,如上帝般自由进入这个无垠之境。这是关乎扩张、榨取和征服的另一种天人合一。

作品中的卫星……是用来引发地球生命生存的省思。

在《论中国的技术问题:宇宙技术初论》(2021)中,学者许煜指出有必要就当代中国的科技活动,从中国传统宇宙观中汲取灵感,提出新的科技哲学思想。中国古代宇宙论和自鸦片战争以来强行植入中国土壤的西方现代科技思想,两者在文化、认知和论证方面都存在鸿沟,许煜认为一种新的科技哲学思想也许可以填补这个鸿沟。为了孕育新的技术觉悟,从而摆脱现时的加速主义、全球资本主义和强制监控等科技相关问题,刘昕和陈楸帆通过作品均暗示一个统一的、但消弭阶级的,针对“天人合一”的全新诠释。故此,在这个新的科技哲学思想中,万物应并存共生,关联影响,于变化中生生不息,臻至平衡。这样就有望泯除边界分歧,共享珍视资源,深入感知宇宙、与其精神相连,最终获得和谐统一。在这新范式中,科技不再受制于新殖民和技术官僚主义,而盲目引发人类世的灾祸。反之,科技作为该宇宙观的一员,会与其他个体相互协作,达成并巩固天人合一。就像刘昕作品中的卫星,并非应用于军事研究,而是用来引发地球生命生存的省思。每当我们仰望天空,这些卫星会提醒我们自身的渺小和对宇宙的无限好奇。

  1. 1.

    'Currently flying', National Environmental Satellite, Data,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NESDIS), NOAA, accessed 30 January 2023, https://www.nesdis.noaa.gov/current-satellite-missions /currently-flying.

  2. 2.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台北:三民书局,2022),页391。

辜雪婷
辜雪婷
辜雪婷

M+数码特别项目副策展人。

订阅最新消息!

  • 收取M+与西九文化区的最新情况
  • 探索M+杂志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选择你希望收取的内容
  • 随时取消订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