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2021年5月7日 / 黄志淙

我与四首广东歌的故事

一对年轻夫妇手牵着手走向大海的背部特写。

朱力行,https://cantococktail.com/, 2020年,© 朱力行

此文章是对朱力行的数码委约项目《广东鸡尾歌》的回应

流行曲一直是我生命中的重要一环。我曾以乐坛人士、学者及乐迷的身分和流行曲邂逅,并发展出名为「AcadeMediArTradExperiencEducation」的一套想法和实践方向,提出从学术、媒介、艺术、商业、体验和教育等不同角度切入音乐,了解及发现当中更多可能性和多义性。

跨界、互动、多元、混杂,是流行音乐的特性。很多人会把流行音乐视作娱乐和消遣,但亦有不少人视之为文化艺术。因此流行曲不只经常在媒体出现,也是学术研究、论文和论坛的常客。对于流行曲,每个人都因着自身经历而有不同理解,继而得到不一样却又共通的体验。换言之,同一首歌,它既可以是大热「K歌」,也可以盛载重要而深远的文化及社会意义。

照片中可见一个年轻男人坐在混音控台、旧式按键电话、麦克风悬臂支架前,微笑看着镜头。那人戴着眼镜、身穿黑色高领毛衣;黑色的头发垂下遮住了眼睛。后方墙上挂着几份文件。

黄志淙年轻时于电台工作的照片。照片由黄志淙提供

这次,朱力行(Henry Chu) 的数码项目《广东鸡尾歌》解构了香港流行音乐。此项目具有非线性、切割、重组、混杂的特质,也是挺后现代的。只要你用少许时间,试试唱他特别调制的卡拉OK鸡尾歌,就会发现这跟你唱过的卡拉OK完全不一样。当中旋律和文字的奇异组合可能令你重新想像:到底流行曲的工业运作是否一定程式化?易上口的「K歌」是不是必定好卖?音乐人又有哪些掣肘?

我从他的歌单选择了四首广东歌,分享我对它们的理解,以及我与歌曲或歌手交会的故事。它们不一定能够代表四季或四维,但都包含一些既大众又个人的跨界故事。虽然它们皆属于七十至九十年代的作品,但由于它们具备超越时空、历久不衰的特质,相信你也能从中找到自己的体验、踪影、想像或脉络。

许冠杰《半斤八両》

许冠杰(Sam Hui)是将广东歌普及化的重要功臣。由六十年代担任莲花乐队的主唱,演唱英文歌曲,到七十年代的《铁塔凌云》、《鬼马双星》、《半斤八両》等,他成功在歌曲中结合西方音乐曲风和香港生活的题材,将书面语及地道广东话夹杂在歌词中。自那时起,广东歌慢慢超越国语歌和英文歌在市民心中的地位,成为主流大众的声音;香港人的母语亦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带动身分认同的寻找。

Sam Hui是我的中学和大学的师兄。近年,母校港大和英华书院分别在百周年和二百周年推出庆祝主题曲《明我以德》《天地人》找来Sam Hui谱曲,以及一众校友来制作和演唱。能与Sam一起录音和拍摄音乐录像,实在荣幸至极,梦幻有如置身蓬莱。

2011年,我找林夕为港大百周年主题曲填词时,大家谈到怎样在变幻的世界和世代中,依然能够站稳立场、坚守信念面对挑战。他巧妙地将港大校训「明德格物」融入歌词,填上「明我以德」。然后,在周博贤的编曲及监制下,我们与谢安琪、许廷铿等一群同学演唱了这首感人的励志歌。无论是否校友,在十年后的今日,人们仍能从中找到共鸣。

无论是浪子学生哥尖沙咀Susie的心声,阿Sam的港人港歌,必不可少。

达明一派《石头记》

由曹雪芹的《红楼梦》(1791年),到1987年实验艺术团体进念二十面体的舞台制作,再到达明一派第二张大碟的主题歌曲,《石头记》本身就跨越了文学艺术和流行文化的界限。《石头记》是为配合舞台剧而出的,黄耀明也是初次跨界在剧场中演出。拍档刘以达用西方电子音乐碰撞东方/中乐风格,令大家耳目一新,恍如Andy Warhol式Pop Art的化学作用。

大家高唱「丝丝点点计算,偏偏相差太远,兜兜转转……」之时,这首歌本身的文本和生命,当中反映的社会现象亦可作为学术研究及教育的典范例子。大碟《石头记》内的歌曲也借用了其他著名文学和电影的名字:《马路天使》、《一个人在途上》、《伤逝》、《后窗》等。箇中的中西合璧的个人体验、借古喻今的思考,皆是充满撞撃碰撞的有趣历程。

《中英联合声明》在1984年签署后,大众对「五十年不变」的承诺一直有不同的诠释,对香港前途的想像有乐观也有悲观的。进念和达明当年的合作和实验,正是尝试在文化上、文本上,作出多义性的探索。

80年代中期,我一边念传理,一边在电台工作。当时刚好在商台节目《突破时刻》见证达明的诞生,也开始大播特播他们的处男作品《继续追寻》。所以,两年之后能够看到《石头记》为他们成功攀上高峰及广为人知,实在感到欣喜。随后他们的作品,在曲风、形象上,既走在时代尖端,又紧贴香港人的城市脉搏,伴随我们经历了一浪又一浪的大时代和许多风起云涌。到了2020年冬季,他们在湾仔伊利沙伯体育馆开音乐会,我们大合唱了一整晚。放下了理性分析,感慨又激动。

Beyond 《海阔天空》

每次听到《海阔天空》,就会想到家驹在1993年离世的悲剧!此后,在舞台上唱出这首歌的是其他Beyond成员。再之后,人们在香港或任何地方,在K房、在街上、在心中,高唱我歌的意义和想像,远远超越了作者最初的构想。

《海阔天空》除了是Beyond乐队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之一外,曾经在香港也成为广告歌,亦常在社运中出现。陈可辛的电影《中国合伙人》(2013年)中,戏中的内地人物于九十年代的奋斗期也选唱过。另外,电影在台湾上映的名字就是叫《海阔天空》,可想而知这首歌在华人社会的广泛影响。

此曲是关于理想与现实?还是自由与和平?就算把它切开和消音,我们都会认得它,因为它的生命已经深深扎根在大家的心坎和文化里。

认识Beyond是始于他们的卡式录音带《再见理想》(1986)。当时从随身听传到耳朵的,不单是家驹震撼心灵的嗓子,还有背后的摇滚精神。于是我便把主题曲从卡式带复制到大型的开卷磁带,然后在大空气中播放。对于「前互联网络年代」,电台是音乐广传的主要渠道。当时电台主要是播放黑胶唱片,独立自资的卡式带能够在电台节目中播放,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情。

1992年6月,我有幸在电台为家驹庆祝他的三十岁生日,也拍了极珍贵的合照。翌年6月,他便不幸离世。这张照片记载了浓烈的感情和伤感!

梅艳芳《似水流年》

怀旧时、想念时、追忆时,电影主题歌曲都能够超越时空,把零碎片段,交织出立体的画面,动人的感觉。

严浩执导的《似水流年》是关于亲情爱情及家国鄕情,也是其中一部最早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在内地拍摄的香港出品,记录了人们在当时的不同寄望和憧憬。同名主题曲难得地结合了喜多郎和黎小田的音乐及郑国江的文字,散发豁达和浩瀚的力量,让人缓缓地平静下来,把思想放空,把视野放向远方。当然,梅艳芳的演绎也是无可取替的,也是一去不返的。

1990年,我在商台工作时,在会展策划了名为「爱华音乐博览」的大型展览,留下丰富的美好回忆。因为这个展览,我有幸拜访梅姐的家,向她借了几套舞台表演衣服。我尝试设计了一个圆形旋转台去展示这些衣服,得到乐迷相当不错的反应,很多人驻足拍照留念。

照片中可见一个大型的室内展览,中央有一个台,以假人展示了多套舞台服装,两旁各有一个展示柜,从天花悬挂蓝色和绿色的直幅。

「爱华音乐博览」内的圆形旋转台由黄志淙设计,展示了梅艳芳的舞台服装。照片由黄志淙提供

当年我在欧洲背包旅行,浏览了不同博物馆保存展示各方面文化艺术的方式。其中,伦敦的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和设计博物馆特别关注流行文化和音乐。受这趟旅程启发,我先制作了有关乐坛历史的电台节目《香港流行音乐创世记》,然后策划了上述以音乐为题的展览,再将这些经验得着转化成硕士及博士论文的材料。

这一切机缘都来自风格迥异却同样动人的音乐文化。

探索作品

朱力行的《广东鸡尾歌》是M+数码委约项目展出。这系列项目希望在视觉文化与科技交会之处,探索别具创意的网上实践。

黄志淙为香港大学通识教育总策划 ,亦是资深电台DJ、乐评人和音乐策展人。多年来,他致力透过不同跨文化项目推广本地和国际音乐文化,包括于大卫·宝儿的国语歌《刹那天地》(1997)、「八十日环游世界音乐蜜月」(2000)、「后沙士」关爱歌曲《抱抱歌》(2004)、《黄霑书房》(2005)、《中国唱片百年展》(2006)、《香港流行演艺文化: 创意与动力展》(2007)、「别了家驹15载」 纪念活动(2008)、上海世界博览会中的《唱作世代》音乐会(2010)、台北的「香港周2012」、坂本龙一的《async》大碟(2017)和文化博物馆的广东歌口述历史(2021)。黄志淙目前担任商业电台节目《Chi Chung’s Choice》主持。

订阅最新消息!

  • 收取M+与西九文化区的最新情况
  • 探索M+杂志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选择你希望收取的内容
  • 随时取消订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