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楊沛鏗:別離庭」展覽現場,2025年,攝影:梁譽聰,圖片由M+提供

2025年6月12日

「楊沛鏗:別離庭」 延續藝術家於第六十屆威尼斯視藝雙年展代表香港的個展 將於2025年6月14日(本週六)以全新佈局在M+開幕

[PR] 20250609_Courtyard_Detachments_DanLeung_11784

「楊沛鏗:別離庭」展覽現場,2025年,攝影:梁譽聰,圖片由M+提供

「楊沛鏗:別離庭」 延續藝術家於第六十屆威尼斯視藝雙年展代表香港的個展 將於2025年6月14日(本週六)以全新佈局在M+開幕

位於西九文化區、亞洲全球性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M+與香港藝術發展局(藝發局)共同呈獻「楊沛鏗:別離庭」。香港藝術家楊沛鏗的個展代表香港參加第六十屆威尼斯視藝雙年展外圍展,同時也是M+與藝發局第六度攜手參與此國際藝壇盛事,「楊沛鏗:別離庭」是該展覽的回應展。這個在香港舉行的回應展,將於2025年6月14日(星期六)至10月12日(星期日)在M+包陪麗、渡伸一郎展廳向公眾開放。

一如前五屆,楊沛鏗於2024年威尼斯的個展將以回應展形式重返香港。在威尼斯舉辦、名為「楊沛鏗:雙附院,香港在威尼斯」(2024年4月20日至11月24日)的個展中,楊沛鏗藉「依附」的觀念探索情感、慾望和權力關係。在是次名為「楊沛鏗:別離庭」的回應展中,這位藝術家的裝置作品繼續透過「別離」的概念,探索人類與水生生態系統之間的關係。

楊沛鏗於香港成長和生活,從身邊探尋創作靈感,如水族店、父親經營的海鮮酒家、公共空間的噴泉、風水擺設,以及童年養的幾尾小魚。在「楊沛鏗:別離庭」,他精心建構無魚的水族世界,隱喻支配我們生活的社會體制。水從曾經運作的魚缸中抽乾,也令人喚起渴望、慾求、受限之感,並引發對缺席和依附的省思。

展覽第一部分猶如一間被棄置的水族店。在《(不是真的)逃避洞》中,魚缸上乾涸的水藻和水痕令人感受到一片蕭瑟。走進作品的觀眾倒映於牆上的鏡子中,化身為魚、顧客或賣家,從而成為場景的一部分。層架的後方有另一組名為《小小安逸龍捲風(颱風過後)》的水族箱,其複雜的濾水系統為魚提供生存所需的精密調控環境。可是這脆弱的人工生態系統已受崩壞,告誡我們疏忽照顧的後果。房間中的其他作品利用特殊的物料來代表反抗和不屈的力量,《小氣情人(香港)》有從威尼斯展覽場地的牆上收集的鹽晶,《晚菇群》則有真菌群落,這些在潮濕環境中產生的物質往往被視為有害。然而,它們亦反映適應惡劣環境的生命力,啟發觀眾想像另類的生存模式。

展覽第二部分猶如一個威尼斯的庭院,庭院中佈滿奇特的紀念碑和細節,邀請觀眾坐下來休息和沉思。中央的《永不足夠貪婪池(施工中)》是一座用木板圍起的噴泉。儘管噴泉在威尼斯曾運作正常,但如今已失去功能,停滯於時空之中。《秒愛之門》狀似水族店內掛塑膠水袋的陳設,此無魚水族店顛覆了把新寵物帶回家的興奮心情。楊沛鏗於此房間以攝影作品《沉思池》和由四件雕塑組成的《已盡力先生》,呈現正在凋謝的蓮花主題。蓮花即使在最為惡劣的環境中仍能生長,令人聯想腐朽與重生的循環。

是次展覽亦將延伸至貫穿包陪麗、渡伸一郎展廳與南展廳之間的連接空間。該空間將變成放映室,放映三段為楊沛鏗於威尼斯展覽精心製作的影片。影片探討楊沛鏗的創作、他與M+團隊歷時數月的合作過程,以及M+展覽實習生的參與,邀請觀眾追溯其創作於威尼斯與香港兩地展覽之間的發展軌跡。

為配合展覽開幕,網上的M+雜誌將發布一篇文章,概述香港在2013年至2024年間參與威尼斯視藝雙年展的情況。

M+董事局主席陳智思表示:「過去十二年與藝發局攜手合作參與威尼斯視藝雙年展,共同藉著M+的策展眼光培育香港傑出藝術家,並推動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我們為有這樣的一段歷程衷心感謝。十多年來,憑藉M+的專業團隊和在本地和國際藝壇的廣泛網絡,於威尼斯視藝雙年展外圍展舉辦的藝術家個展,已成為香港向海外推廣本地藝術家的重要平台。」

香港藝術發展局主席霍啟剛表示:「2001年起,藝發局在威尼斯視藝雙年展外圍展呈現香港藝術家的作品。二十多年後,我們很高興看到楊沛鏗的展覽在威尼斯取得如此傑出的成績。同時,我們將這些展覽帶回香港,令本地大眾一睹才華橫溢的香港藝術家在國際舞台取得的非凡成就。藝發局衷心感謝M+在過去十多年的貢獻,並深信M+將繼續在不同的藝術舞台發揮其影響力。未來,藝發局將繼續致力推動香港藝術文化發展,向全球觀眾展現香港藝術家的獨特創意。」

M+藝術總監及總策展人鄭道鍊表示:「我們衷心感謝參與於威尼斯呈獻的過去六屆香港展覽的所有藝術家、策展人和項目團隊,在威尼斯向國際觀眾展現香港當代藝術和策展工作的精粹。這些由M+策劃的展覽受到國際藝評家讚賞及獲全球媒體關注,我們對此深以為榮,這些展覽更令參與的藝術家得到在國際重要機構展出的機會。同時,我們通過培育新一代策展人,為香港藝術界厚植實力,並為數十位有志投身藝術界的專業人士提供寶貴的實習機會。參觀歷屆香港展覽的人數節節上升,2024年楊沛鏗在威尼斯的展覽吸引超過20萬名觀眾,創下了香港外圍展迄今的最佳紀錄。M+將繼續以嶄新和具啟發性的方式推動香港藝術界的發展,塑造這座城市在藝術貢獻方面深遠的影響力。」

展覽策展人周宛昀表示:「能夠與楊沛鏗合作為M+策劃這個展覽,我感到十分榮幸,並繼續享受其中樂趣,這個展覽在沉靜中蘊含力量,並且來得正合時宜。在『別離庭』中,魚缸成為了缺失的象徵,令人難以忘懷,想到當系統崩潰或關懷照顧不復見後所遺留的痕跡。然而在這些空蕩蕩的容器中,生命的痕跡依然存在──提醒觀眾即使在別離的時刻,我們仍然渴望連繫。」

藝術家楊沛鏗表示:「將這件作品帶回香港,為我提供了難得的機會,為本地觀眾重新演繹曾在威尼斯舉辦的個展。我希望觀眾能在這些沉思空間中找到獲認同的瞬間,並對於失去之後所遺留的種種有所共鳴。我衷心感謝從項目開始到回應展期間,為此項目貢獻心力和提供支持的各人。」

為慶祝展覽開幕,M+今晚將舉行開幕儀式。香港藝術發展局副主席楊偉誠教授、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行政總裁馮程淑儀、香港藝術發展局行政總裁曾淑儀、M+博物館館長華安雅、M+藝術總監及總策展人鄭道鍊、M+總監(藏品及展覽)卡絲瑤、「楊沛鏗:別離庭」策展人周宛昀及藝術家楊沛鏗將一同出席。

公眾活動

2025年6月14日(星期六)展覽開幕當天,M+與香港藝術發展局攜手呈獻免費公開講座水到哪裏去了:在博物館內展示楊沛鏗的現場裝置作品。由M+藏品修復員顧愛麗主持,楊沛鏗將與展覽策展人周宛昀探討在博物館環境中展示現場裝置作品的可能性和挑戰,並從藝術和策展角度,分析展覽的概念和作品在M+館內的展示方式。講座以英語進行,設廣東話及普通話即時傳譯。參加者更可於活動後憑登記證明參觀標準門票指定展覽(不含特別展覽)。

票務安排

持標準門票的訪客可於2025年6月14日(星期六)起參觀位於M+ 2樓的「楊沛鏗:別離庭」,以及「M+希克藏品:別傳」、「物件.空間.互動」、「山鳴水應」和「造物記」。標準門票的成人門票為港幣120元正,特惠門票*為港幣60元正。

持特別展覽「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畢加索──與亞洲對話」門票的訪客可參觀所有標準門票展覽。博物館提供特別展覽套票, 成人套票為港幣240元正,特惠套票*為港幣120元正。展覽門票現於M+網站西九文化區網站「西九文化區」應用程式購票通香港中國旅行社KlookKKday攜程旅行公開發售。有關M+票務安排的資訊,請瀏覽M+網站

*特惠門票和套票適用於全日制學生、7至11歲的小童、60歲或以上的長者、殘疾人士(與一名同行照料者),以及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受助人。

M+會籍

M+全年會員及贊助人會籍為各年齡及背景的人士提供與眾不同的當代視覺文化體驗。所有持有有效會籍之M+會員及贊助人可以全年無限次免費參觀標準門票展覽,包括「楊沛鏗:別離庭」。而M+贊助人則可無限次免費參觀所有展覽,每次可攜同最多三位賓客。其他會籍禮遇包括於會籍有效期內免費參觀特別展覽三次、獨家享用M+會館、參與M+專屬參觀時段、優先購買門票、獲邀參加會員專屬活動,以及更多精彩禮遇。詳情請瀏覽M+網站

關於楊沛鏗

楊沛鏗(1988年生於東莞)長於香港,現生活及工作於香港,其藝術創作挖掘封閉系統的邏輯,以及它們如何造就和抑制人的情感及行為。他對植物生態和園藝興趣濃厚,常借美學之名,在其混合媒體作品中精心佈置物件、照片、動物和植物,以細膩手法探討人際關係與大自然的人工狀態。

楊沛鏗曾參與多個本地及國際展覽,包括悉尼雙年展(2024)、新加坡雙年展(2022)、加德滿都三年展(2022)、里昂雙年展(2019)、都柏林EVA愛爾蘭國際雙年展(2018)、孟加拉第四屆達卡藝術峰會(2018)和第十屆上海雙年展(2015)。他的作品亦曾在世界各地的機構展出,包括北戴河阿那亞藝術中心(2024)、倫敦Gasworks藝術工作室(2023)、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2022)、香港大館當代美術館(2022)、杜拜Jameel藝術中心(2022)、基輔PinchukArtCentre(2021)、香港M+(2021)、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2021)、香港Para Site藝術空間(2020)和科隆雕塑公園(2020)。

他的作品被收藏於巴黎龐比度藝術中心、科隆雕塑公園、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巴黎及三藩市Kadist藝術基金會、法國FRAC Alsace基金會,以及香港M+。

關於周宛昀

周宛昀是香港策展人兼藝術家。她近期策劃了「楊沛鏗:雙附院,香港在威尼斯」,代表香港參與第六十屆威尼斯視藝雙年展的外圍展。她曾擔任M+視覺藝術助理策展人,與不同藝術家合作策劃展覽、出版書籍和舉辦不同節目,包括「納里尼.馬拉尼:尋找消失的血」(2012/2022)、「納里尼.馬拉尼:視界流動」(2021)、「謝淑妮:與事者與事」(2020),以及在第五十八屆威尼斯視藝雙年展呈獻香港的外圍展「謝淑妮:與事者,香港在威尼斯」(2019)。

在M+期間,她曾管理首屆M+視覺藝術國際委員會,並從亞洲及其他地區購藏作品,對於建立M+的視覺藝術藏品貢獻良多。加入M+前,她曾在香港Para Site藝術空間(2015–2017)和加拿大埃德蒙頓The Works Art and Design Festival(2010–2014)負責各項策展工作。她將於2025年7月出任加拿大華裔博物館策展總監。

關於M+

M+是亞洲的全球性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致力於收藏、展示與詮釋二十及二十一世紀的視覺藝術、設計及建築、流動影像,以及香港視覺文化。濱臨香港維多利亞港的M+大樓由世界知名建築事務所Herzog & de Meuron聯同TFP Farrells和奧雅納設計,總建築面積達65,000平方米,設有三十三個展廳,還有學舍、流動影像中心、研究中心、天台花園,以及其他舉辦活動和節目的空間。M+幕牆是全球最大的LED屏幕之一,每晚以香港天際線為背景展示委約作品。M+的永久館藏來自亞洲及世界其他地方,橫跨不同領域,當中的M+希克藏品,論豐富程度是全球數一數二的中國當代藝術收藏。M+今天已是研究和展示當代視覺文化的樞紐,致力啟發大眾的思考及好奇心。

關於西九文化區

西九文化區濱臨維港,佔地四十公頃,不僅是香港最新的文化旅遊地標,更是全球最具規模、最富雄心的文化樞紐之一。區內設有眾多地標式文化藝術設施,包括世界級博物館M+和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設計匠心獨運的戲曲中心和自由空間等表演藝術場地、佔地十一公頃的藝術公園和海濱長廊,以及興建中的西九演藝中心。

西九文化區每年傾力呈獻逾千場展覽、表演、節目和活動,致力為新晉及享譽盛名的藝術家提供重要平台。西九文化區每年吸引過千萬名訪客,正發展成為香港的國際文化品牌,鞏固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定位。

關於香港藝術發展局

香港藝術發展局(藝發局)於1995年成立,是政府指定全方位發展香港藝術的法定機構。藝發局的角色包括資助、政策及策劃、倡議、推廣及發展、策劃特別項目等。藝發局的使命為策劃、推廣及支持十個主要藝術形式包括文學、表演藝術、視覺藝術、電影及媒體藝術之發展,促進和改善藝術的參與和教育、鼓勵藝術評論、提升藝術行政之水平及加強政策研究工作,務求藉藝術發展提高社會的生活質素。

更多新聞稿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