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2018年5月25日 / Ellen Oredsson

浅谈行为艺术及其在亚洲的历史

一个身处公园日落时分的女人,身穿米色、形状不太明显的裙子,手拿四枝花茎颇长的白花。相片中她正将来自手中白花的白色花瓣吐向空中。

艺术家尾竹永子的《身在香港》,2015年受M+委约于「M+ 进行:艺活」演出。 © 版权所有;摄影:CPAK工作室

行为艺术是什么?

行为艺术或称现场艺术,是运用身体为主要媒介并以时间为本的视觉艺术形式。

这即是说,艺术家以自身或别人的身体行为去表达感情或意念,在特定的场地历时一段时间展演。有时候,行为艺术看来会跟舞台剧或舞蹈等其他表演形式十分相似,但最大的分别在于艺术家的用意。

昏暗的房间中,一个身穿裙子的女人在墙边四张普通胶椅子上行走。椅子后的墙壁投影着图像,图像中的灰暗天空下有一条河流,河流两旁有栏栅、房屋及绿草疏落的泥地。当女人走过投影时,她的剪影出现在图像之上。

艺术家张怡的演讲暨行为艺术作品《架构》,2015年受M+委约于「M+ 进行:艺活」演出,© 版权所有;摄影:M+,香港

除了这个简单直接的定义,行为艺术同时是相当开放和多变的艺术类别。作品可历时几分钟、一年甚至更长时间,可以有观众参与或只有艺术家展演,可按照剧本或随意即兴演出。行为艺术可用照片、录像或文字记录下来,也可纯粹以概念及记忆存在。

 黄汉明:电影与粤剧
黄汉明:电影与粤剧
2:36

黄汉明探讨粤剧及科幻小说等素材如何影响他的创作

视频文稿

(原文:英语)

黄汉明:电影世界从前是我通往想像世界的大门。我认为我大部分作品都是很个人的,或者是以个人动机为出发点的。我早期的作品的确是关于我对自己身分的摸索,通过扮演这些人物和重塑其中一些角色,一切就好像重新回到我身上,使我成为任何事情或事物的载体。观众看到的是我去扮演那些角色,去说一些说话,以表达制作人想表达的讯息。

除了电影之外,我亦喜爱传统的表演艺术。我对粤剧尤感兴趣,因为它一直伴我成长。这使我注意到粤剧电影的历史。我发现粤剧这种形式并不是想像中般古老。这种形式可塑性很高,也许亦能够用来呈现传统经典以外的故事和电影。这亦使我思考粤剧可否用来表现当代社会,甚至有关未来的事情,于是我便着手研究华语社会中的科幻小说。

我的目标是要创作一出科幻粤剧电影,这是史无前例的。我感兴趣的是介乎现今生活与根深柢固的传统艺术形式和实践之间的差异。世界有太多不确定性,而这正好让我们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与自身的文化认同及个人历史。

当今形式的行为艺术早于二十世纪初便出现,其历史可追溯至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这些欧洲前卫艺术运动。当时的艺术家主张以表演作为实验新意念和过程的手法。

这就是史籍上所载西方行为艺术的历史,但在世界各地其发展又是如何?我们再来看看行为艺术在香港及亚洲周边地区的发展,一段同样有趣而不广为人知的历史。

香港及亚洲的行为艺术

水墨纸本作品上,黑色粗厚笔触在米色背景之中线条明确,形成一只青蛙脸的形状。青蛙脸上有一双三角形的大眼睛及一张黑色的宽大嘴巴。右下角有一个红色印章,是两只三角形眼睛及一个咧嘴而笑的形状,旁边用铅笔写着以英文写着「郭 92 纽约」。

《Wind Frog Flower》(1992),藏品中蛙王郭的非行为艺术作品之一。 © 蛙王郭 ;M+,香港,郭孟浩/蛙王捐赠,2015年

我们从七十年代开始看吧。在地域上与欧洲相距甚远的香港,本土的行为艺术在那时候开始萌芽,以风格别树一帜的艺术家蛙王郭(郭孟浩)为先驱。他以行为和装置在香港为行为艺术开创先河,并将英语「happenings」一词翻译成粤语「客宾临」,四十多年间孜孜不倦地创作行为展演,至今依然浑身是劲,灵感不断。他亦被不少人视为首位在中国创作的行为艺术家。

庭院中挂满一行行的绳子,地面上摆放了一行行的砖块,一群人正在围观挂在绳子上的胶袋。

蛙王郭1979年在香港理工学院(现香港理工大学)的行为艺术作品,© 蛙王郭;照片由亚洲艺术文献库提供

另一边厢,在稍早的五六十年代,日本具体派艺术家的集体「行为事件」已开始受国际注目。这些「行为事件」是以饱含力量的肢体动作结合颜料、泥巴、纸张等不同物料而成的行为艺术作品。

数十年后的九十年代初,更为极端的身体表现形式在北京郊区一条荒村──「大山庄」出现。这里聚集了一群回应1989年后中国一连串社会经济变化的前卫艺术家。这群人又名北京东村艺术家,他们试着创作粗犷、延时性的行为艺术,希望透过表达个人经验,质疑集体和谐社会的概念。他们的观众寥寥无几,但这些一逝不返的演出因被摄于镜头下而得以流传,这些照片和录像更成为经典,例如记录了张洹的行为艺术作品《十二平方米》的照片。张洹在这件作品中将全身涂满鱼油和蜂蜜,全裸静坐在公厕中40分钟,任由苍蝇爬满全身。

黑白照片中,一个赤裸上身的男人坐在昏暗的房间里,房间墙壁是水泥墙。他的皮肤涂上亮泽的物质,看起来很油亮;多只苍蝇飞到他的手臂、胸口及头上。

张洹1994年的行为艺术作品《十二平方米》被摄影艺术家荣荣记录下来,成为他「东村」系列的作品之一,© 荣荣 ;香港M+希克藏品(捐赠)

东南亚艺术家也纷纷以行为艺术回应和凸显各自所处情境中的迫切政治、宗教和社会议题,胡丰文是这些早期的先驱之一。他在九十年代介入社区空间,表达对印尼社会及政治状况的关注,更重要的是希望借此带来改变。

过去几十年,另一种模式的行为艺术也渐趋成熟,更席卷全球:那就是关系艺术,或称「关系美学」。即是由艺术家建构社交场景,让人们走在一起,以集体活动共同创作,从而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泰国艺术家里克力ㆍ提拉凡尼就是一位著名的关系艺术家。他在画廊和博物馆为观众煮食的作品,自九十年代起已在世界各地多次展演。

里克力ㆍ提拉凡尼:创造体验的场景
里克力ㆍ提拉凡尼:创造体验的场景
1:42

提拉凡尼讲述其2001年的作品《无题2001年(七侠荡寇志,意式西部片)》。他在此作中为观众烹煮泰式汤

视频文稿

(原文:英语)

里克力ㆍ提拉凡尼:艺术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说到《意式西部片》,展场设有七个煮食站,让我们煮「椰浆鸡」,即一种用椰汁煮的鸡汤。我很喜欢在作品中保留先前活动的痕迹;我尝试借着周围摆放的物件重现活动场景,事后来访的人观察眼前景象,然后各自在脑海中,尝试拼凑出先前发生过的事情。

此作正正利用人们曲解,误读事物或对之理解不足的现象。这源于他们的臆断,而对抗臆断就像一场长期的抗争。人们之所以作出各种臆断,皆因他们自以为拥有这样做的知识。

筹划及建构场景,让观者亲身体验非常重要。我觉得意义在于理解人们如何应对各种事物,以及如何体会各种经验。

行为艺术在亚洲各地有不同的发展历史,此文无法一一尽录。例如,南韩的行为艺术在七十年代的维新体制(当时南韩总统朴正熙透过维新宪法实行独裁政权)下具有重大意义;而印度当代行为艺术则与当地的传统仪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然而,我们希望你在阅读本文过后,能对行为艺术在亚洲的发展有初步了解;同时亦会透过策划节目和日益丰富的馆藏,加深大家对这种艺术形式的认识。

黑暗的舞台上,一个女人站在聚光灯之下。她手里举起一本书,就如正在阅读一般。后方是一个萤幕,萤幕有一个穿着红裙的女人,正躺在黑色背景中,头部朝向右下角。

艺术家梁慧圭与韩丽珠的行为艺术作品《死亡之病:写作与阅读》,2015年受M+委约于「M+ 进行:艺活」演出。 ©版权所有;摄影:CPAK工作室

别错过此文章的下集,继续探索M+馆藏中的行为艺术作品。想观看这些行为艺术作品的完整版?欢迎到多媒体中心浏览馆藏中的行为艺术纪录。

除另有标注外,所有图片:M+,香港。此文章原于「M+ 故事」发布。简体版本由机器转换自繁体版本。

Ellen Oredsson是M+的网络编辑。

订阅最新消息!

  • 收取M+与西九文化区的最新情况
  • 探索M+杂志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选择你希望收取的内容
  • 随时取消订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