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兩幅窄長的錄像截圖上下並排。兩幅圖均呈現1980年代的電子遊戲美學風格,可見一些穿着太空服的人互相發射富未來感的武器。背景中可見一個蘇聯衛星,上面有錘子與鐮刀的符號;另外還有美國的太空船,太空船的某些部件以可樂可口汽水罐製造。

由《電視禪》到《摸魚行大運》,從M+館藏述說新媒體簡史

非同質化代幣(NFT)、區塊鏈和實體數碼裝置可能是新事物,但數碼藝術其實已有一段悠長的歷史,而這就多得充滿創意的藝術家勇於以新科技實驗創作。位處亞洲的M+,正好可以從獨特的視角去回顧這段歷史。在這裏誕生的重要作品,有些糅合了科學和美學發現,有些孕育自國際與亞洲傳統的交流。為便利消費者和提升資本社會效率而生產的數碼器材,成為了藝術家的利器,用來進一步探索個人幻想、針砭時弊、挖掘被遺忘的歷史,以至猜想未來。

由電視到多人電子遊戲,由早期的錄像到先進的人工智能創作,以M+館藏為線索追尋數碼藝術的發展源流。以下十一件M+藏品,展現了新科技別具新意的用法:

電視機雕塑擁有棕色木製外殼,側放在地上,後方是白色背景。控制按鈕和揚聲器位於螢幕下方,螢幕中間顯示一條白色直線。一條棕色電線由電視機延伸至畫面左方。

白南準,《電視禪》,1963年 / 1982年,經改造的CRT電視,M+,香港,© Estate of Nam June Paik

白南準《電視禪》(1963/1982)

白南準有「錄像藝術之父」之稱,初踏入藝壇時,他是前衛作曲家,也是國際藝術流派「激浪派」的成員。

1963年,西德烏帕塔爾的帕納斯畫廊(Galerie Parnass)為他舉行首個個展。展覽名為「音樂博覽會—電子電視」,展出了他早期的實驗作品,當中所用的媒介,會在他往後的創作生涯中一再探索。《電視禪》是一台側放的電視機,畫面播放的影像經過處理,壓縮成一條直線。此作極為簡約的結構可能受約翰.基治啟發;基治的作品同樣簡樸,深受佛教禪宗影響。

藝術家白南準站在一件錄像雕塑旁。雕塑由經過改造的CRT電視組成,電視上的畫面幾乎全黑,只有一條幼細的直線。

白南準,《致敬約翰.基治》,1975年,單頻道數碼錄像(黑白、彩色、有聲),M+,香港,© Nam June Paik/EAI

白南準把電視這種大眾傳播媒介轉化為個人沉思冥想的器具。

錄像截圖中可見櫻花從樹枝上長出來,背景是蔚藍的天空。

久保田成子,《岩石錄像:櫻花》,1986年,單頻道數碼錄像(彩色、無聲),M+,香港,© Shigeko Kubota/EAI

久保田成子《岩石錄像:櫻花》(1986)

在首批實驗用錄像創作的藝術家之中,久保田成子是使用後期製作的先鋒,這使她能夠為大自然影像與有機物加入電子特效。活躍於1970年代紐約的她,曾與多位知名前衛藝術家合作,包括約翰.基治、馬塞爾.杜尚和摩斯.康寧漢。單頻道錄像《岩石錄像:櫻花》是久保田成子一件經典錄像裝置的一部分──今日實體數碼藝術裝置大行其道,這件裝置可說是它們的先驅。錄像中,粉紅色的櫻花處於晴朗的藍天下,形成一道寧謐的風景;然而,這道風景隨即轉化成充滿動感的萬花筒圖案。久保田成子將這些眩目的片段跟原來裝置作品的紀錄片拼湊起來,因此你在片中亦可看到嵌藏螢幕的岩石形雕塑。

一個人獨自站在混凝土牆壁的展廳中。一個由五個電視螢幕組成的十字從天花板懸垂下來,看似一個十字架。螢幕上出現「好嘢」的中英文字樣。

張英海重工業,《被釘十字架的電視機──天堂也不聽的禱告(繁體中文/廣東話/英文版本)》,2021年,五頻道錄像裝置,© M+,香港;攝影:鄭樂天/M+,香港

張英海重工業《被釘十字架的電視機──天堂也不聽的禱告》(繁體中文/廣東話/英文版)(2021)

南韓藝術家張英海和美國藝術家Marc Voge是以首爾為創作基地的互聯網藝術先鋒。二人在1997年成立張英海重工業,自此一直創作數碼作品,貫徹其獨特美學:他們以「Monaco」字體呈現狂放的文字動畫,並往往配上與畫面同步的原創音樂,通常為爵士樂。

前往烏托邦
前往烏托邦
3:50

張英海重工業,《前往烏托邦:科技簡史(英文/韓文版)》,2005年,單頻道數碼錄像(彩色、黑白、有聲),M+,香港,© 張英海重工業

他們顛覆了藝術世界對待作品擁有權的傳統方式,並將大部分創作發佈在網站yhchang.com,讓所有互聯網使用者都能瀏覽。他們為M+開幕展創作的《被釘十字架的電視機》是由五個螢幕組成的錄像雕塑,文字在螢幕上以電光石火之速度閃過,靈感源自反覆播報的戰爭和社會騷亂新聞。重複吟唱的副歌「噢耶!」似是對逆境人生和人性的簡單肯定。配樂中的爵士敲擊樂、空靈唱誦,還有中式弦樂旋律層層疊疊,令作品泛起更強烈的情感暗湧。

2016年末,M+購藏數碼藝術二人組張英海重工業全套作品的藝術家自留版二。這批珍貴收藏不但包括他們自1990年代末展出和發佈的所有創作的複本,還有各種手稿、未實現的項目和翻譯本。

一張紙放在鮮黃色的信封上。那張紙被剪成兩半,照片中只有其中一半。紙上以英文寫着「張英海重工業呈獻更新第......給YHCHANG.COM…...2018年6月」;下方亦以英文寫着「原作證明書的一半:必須與另外的一半吻合」。

M+收到的原作證明書的一半,另一半由張英海重工業持有

另外,每當張英海重工業有新作,或在國際上展出了他們的項目,M+都會獲得一個複本。

兩張錄像截圖左右並排。左圖由上而下拍攝一條橋,畫面中只有一盞路燈,顯得有點昏暗。行車道中的車十分模糊,背景中可見廣闊的水面。右圖同樣由上而下拍攝一條橋,畫面十分模糊,只有一輛巴士比較清晰,背景中同樣可見廣闊的水面。從畫面上方的光軌,可隱約看到當中有一盞路燈。

鮑藹倫,《循環影院》,1998年,單頻道錄像投影裝置;8毫米菲林轉數碼錄像(彩色、有聲)、扶手椅、桌子,M+,香港,© 此版本作品於錄映太奇媒體藝術收藏製作及存檔

鮑藹倫《循環影院》(1998)

香港數十年來都是實驗新媒體的集中地,而遠在STEAM(科學、科技、工程、藝術和數學)教育出現之前,鮑藹倫已是新媒體藝術運動的靈魂人物。《循環影院》由沿海高速公路的片段組成,片段拍攝自北角一家辦公室的屋頂,即她1986年創立的新媒體藝術團體「錄映太奇」的基地。左右橫搖的鏡頭捕捉公路上的車流,而在其餘鏡頭可見,香江萬家燈火的景致疊印在車輛飛馳時拍攝的畫面。鮑藹倫以裝置方式呈現此作,投影機左右來回擺動,將影像投射到弧形布幕上,催生一種監控的美學:車輛、鏡頭和投影機的移動,形成錯綜複雜、不可預測的節奏。鮑藹倫是放射技師,自學錄像創作,受科學和科技影響尤深。她的早期創作探索錄像媒介的本質和各種可能,亦反思性別和身分等議題,背後離不開對香港前途的焦慮。

裝置作品由一個固定在牆上的小螢幕組成,螢幕顯示一個籃球浮在半空的情景。

保羅‧法伊弗,《約翰福音第三章第十六節》,2000年,單頻道數碼錄像(彩色、無聲),LCD顯示器及金屬支架,M+,香港,© Paul Pfeiffer,攝影:鄭樂天/M+,香港

保羅.法伊弗《約翰福音第三章第十六節》(2000)

一個籃球懸浮在螢幕中央,在一連串快速轉換的畫面中,它是少數清晰可辨的物品;畫面轉換之快,令一閃而過的手、身體和觀眾群都模糊不清。為創作《約翰福音第三章第十六節》保羅.法伊弗處理了五千張取自美國職業籃球聯賽錄影資料庫的數碼畫面。一絲不苟的製作,是其作品的核心。他的錄像、雕塑和攝影創作,都在探究影像製作和現實的關係。法伊弗經常以視聽器材作為雕塑的一部分,《約翰福音第三章第十六節》就是以小型電視螢幕播放,並掛在牆上,令觀者不得不走近螢幕,近距離注視和沉思,獲得猶如《電視禪》一般的冥想體驗。白南準作品中的直線,在這裏化成數碼錄像中的球體。

兩個錄像截圖左右並排。左圖是一幅立體繪圖,當中可見一個熒光綠色的嬰兒飄浮在黑色屏幕前。從屏幕中的倒影,可見一個男孩或男人擺着與嬰兒相同的姿勢,頭部卻不在倒影之中。右圖是另一幅立體繪圖,當中的男人展開雙臂、一臉憤怒,前方的講台擺放了一個麥克風。

周嘯虎,《穴居頻道》,2003年,單頻道數碼錄像(彩色、有聲),M+希克藏品(捐贈),香港,© 周嘯虎

周嘯虎《穴居頻道》(2003)

周嘯虎是中國錄像藝術的領軍人物,早於1990年代已開始利用電腦、遊戲軟件和動畫進行實驗創作。他在2003年創作的《穴居頻道》猶如一則對科技資本主義的評論:嬰孩成長於摩天大廈之中,儘管建築物的空間看似寬敞,他們卻始終被困在其中。周嘯虎創造了一個狹隘短視的世界──我們的目光由公寓外牆被帶入一個個牢房似的居所,裏面的人緊盯着電視和電腦螢幕,看似失去自主能力,受制於他們棲居的建築物和觀看的媒體。縱然上述世界觀已深具批判意味,但周嘯虎仍舊採用新奇的顏色,為作品注入他一貫的諷刺特色。動畫敘述的故事呼應當今現實,艷麗的熒光色彩卻流露出別樣的(反烏托邦)幻想。

M+開箱:人民城寨
M+開箱:人民城寨
4:37

策展人皮力與修復員施潤發一同為曹斐《人民城寨》的離線版「開箱」,探討收藏這個應當實時遊玩的網上藝術品有何難處。《人民城寨》原本是建構在網上遊戲平台《第二人生》的虛擬世界

影片謄本

(原文:英文)

皮力:嘿,潤發,我好像認得這個作品!

施潤發:沒錯,這是《人民城寨》的離線版本。這是中國翠西,我們可以到處飛。

皮力:太厲害了。別跳。

施潤發:噢!其實你可以飛,沒問題的。

皮力:大家好,我是皮力,M+希克資深策展人及策展事務主管。

施潤發:你好,我是 施潤發,是M+數碼及媒體藝術藏品修復員。

皮力:潤發,能再次在這裏看到《人民城寨》真的非常高興。我已經很多年沒看過這個作品了。這個作品出自中國藝術家曹斐之手,她在2008年創作了這件作品,那年北京舉辦了奧運。她基本上從零開始建立了整個城寨。這個作品探討的是城寨、都市化,以及人們如何在這個名為《第二人生》的電腦遊戲中應對這種急速且大規模的都市化。

施潤發:是的,《第二人生》 是個很有趣的項目,目前仍在營運中。它在2000年代左右非常受歡迎,亦是頭幾個如此大規模的模擬遊戲。它沒有明確的開首、中段、結尾,重點也不在於動作元素和故事情節,但卻更自由開放,基本上你想做甚麼都可以。

皮力:此作品的目的就是想人們在這個數碼城寨中到處閒逛,同時跟其他玩家交流互動。曹斐大概花了四、五年「一磚一瓦地」在網上建造這個城寨。她還邀請了藝術界人士、創作者及藝術家朋友加入《人民城寨》,一起遊玩聊天,自那時起就熱鬧起來。隨着其他網絡遊戲迅速更新,2011年後,《第二人生》似乎就變得比較冷清沉寂了。

施潤發:是的,網絡隨着時間而急速進化,即使很多人盡力嘗試為互聯網上各個部分存檔、編目及記錄下來,但佚失的資訊還是非常多。一如館藏中眾多數碼和時基藝術品,《人民城寨》是儲存在一些硬碟和快閃記憶體中,因此我們要把這些檔案轉移到數碼檔案保存基礎架構中。而隨着電腦設備愈來愈先進,我們實際上要模擬整個電腦作業系統,然後在裏面重塑這個版本的《人民城寨》。這聽起來好像很複雜,但它是我們修復數碼藏品的可行方式之一。

皮力:是的,這對我來說很有詩意,就像躲進了一個荒廢的城市,如同獨自走進龐貝古城一樣。從這個角度看,這是很有趣的。不管你用的是非常傳統的媒介,還是較高科技……像網絡這樣的媒介,藝術總是從意想不到的方式探討時間這個概念。

皮力:你知道很多年前很多人都會在這裏開派對。

施潤發:你也去過嗎?

皮力:去過一次,在一個狂歡的星期五晚上。

皮力:在虛擬世界中跳舞、喝酒、聊天、跟其他人四處遊玩。

皮力:過了這麼多年,我仍然覺得這是個非常瘋狂的項目,說的是曹斐決定要在《第二人生》建立《人民城寨》,還有瑞士收藏家烏利‧希克博士資助她完成這個項目,並將這個作品納入收藏。

施潤發:他是《人民城寨》的第一任市長嗎?還是……

皮力:沒錯,他就是《人民城寨》的市長。

施潤發:所以……對,所以真的很棒,他就是捐贈一份虛擬副本給我們的人。

皮力:是的……他們創造了一些不存在的東西,又收藏了一些並不存在實體的東西。

皮力:然後他們把這東西捐給了M+,而我們就得找個方式將它實體化。

曹斐《人民城寨》(2007–2011)

曹斐奇幻而混沌雜亂的《人民城寨》建於《第二人生》,一個「元宇宙」時代前的網上平台。用家可在那裏買賣物品、大興土木,並透過虛擬化身互動。

這前衛的數碼藝術品在2008年北京奧運前夕推出,呈現了中國城市面貌的異托邦──在虛擬世界中觀照同時顛覆其指涉對象的一片天地。「我想在這個數位世界創造出活力充沛的中國當代都市。」曹斐這樣說。《人民城寨》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地標的大雜燴,充斥着艷俗的色彩和熒光色調,描繪工廠向大都會建築事務所設計的中央電視台總部大樓噴煙、三峽大壩淹沒天安門廣場、已鏽蝕的北京國家體育場沒入海中等驚慄情景。

擷取自網絡社區《第二人生》的畫面。一片平靜的藍色海洋中,小島擠滿了摩天大樓和富有未來感的建築物。

曹斐,《人民城寨》,2007至2011年,錄像、電腦遊戲、電子圖檔、網頁、印刷刊物、塑膠頭盔、塑膠鏟,不銹鋼章及布旗,M+ 希克藏品(捐贈),香港,© 曹斐

此項目在2009年向公眾開放,營運了兩年,吸引國際藝壇的訪客來參與展覽、表演、虛擬化身裸體選美,甚至M+希克藏品捐贈者烏利.希克博士的市長就職典禮。

兩幅窄長的錄像截圖上下並排。兩幅圖均呈現1980年代的電子遊戲美學風格,可見一些穿着太空服的人互相發射富未來感的武器。上圖有一個角色頭上有紅星,他正與士兵打架。與此同時,下圖正是同一場景的縮小版本,看似平台遊戲的畫面。背景中可見自由神像,畫面各處還可見坦克車和汽水罐。

馮夢波,《長征:重啟》,2010年,電腦遊戲投影(彩色、有聲),M+ 希克藏品(捐贈),香港,© 馮夢波

馮夢波《長征:重啟》(2010)

這個大型橫版闖關電子遊戲模仿任天堂風格,重新敘述及記錄現代中國歷史的重要一章──二萬五千里長征。毛澤東和紅軍的勢力在這場發生於1935年的歷史事件後日漸壯大。作品從1980年代的經典電子遊戲,如《街頭霸王》和《超級馬里奧兄弟》擷取圖像,並將象徵資本主義的可口可樂罐變成遊戲裏的武器。身處這個沉浸式裝置作品內的觀眾,可使用無線控制器領導數碼紅軍越過重重障礙,過關前往不同的中國地區。《長征:重啟》在環球視覺文化史的框架下,回溯電子遊戲的歷史。

電腦動畫截圖中正值日落時分,有一個正方形草地小島。小島上有數個形狀不一的物體,被印滿標誌的白色布料覆蓋。其中一塊白色布料下可見一台白色風扇。

苗穎,《硬核數據排毒》,2018年,© 苗穎

苗穎《硬核數據排毒》(2018)

作為首件M+數碼委約項目,苗穎《硬核數據排毒》以趣味盎然的方式反思互聯網和中國內地嚴格封鎖的互聯網空間,即「中式互聯網」。這件作品同時遊走於這兩個空間,幽默地引導主流網民將虛擬私人網絡(VPN)設定到中國內地,即世界主流應用程式被封鎖之處,讓他們直接體會中國式審查。藝術家自稱患上「中式互聯網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非但沒有將互聯網上的限制視為缺陷,反而認為中國內地網民靈活應變、風趣幽默、才智過人,並讚揚他們在防火長城內培養出豐富的視覺文化。《硬核數據排毒》被形容為一項「生活方式策略建議」工具,有着一個看來有違邏輯的前提──為用家提供一個遠離數碼煩囂的「網上隱居之所」。這件作品戲仿西方社會日益將健康生活包裝成商品的風氣,以及富裕消費者對「後物質主義」生活體驗愈發趨之若鶩的現象;這些生活體驗標榜真實和自然,是Instagram帖子的絕佳題材。

白牆展廳中,可見一件以十八個電子螢幕組成的流動影像作品。螢幕上的動畫有一隻帶刺的鮮紅色蛇形生物,細小的物件在空中飄浮,落在生物四周。兩個人站着在螢幕前觀看,其中一人舉着智能電話。

鄭曦然,《BOB(信仰袋)》,2018至2019年,數碼模擬(彩色、有聲),M+,香港,© 鄭曦然

鄭曦然《BOB(信仰袋)》(2018–2019)

鄭曦然一直創作以電腦生成、自行蛻變演化的藝術品,《BOB(信仰袋)》正充分體現他對電子遊戲設計和認知科學的興趣。時而像蛇、時而像毛蟲、時而像龍的《BOB(信仰袋)》是擁有知覺的生物,活在一組可稱數碼玻璃飼養箱的螢幕之中。它會回應觀眾的指令和動作,訪客只要在智能電話下載應用程式,便可與之互動。該應用程式有如神龕,觀眾可發送代表簡單指示的小飾物。

讓我們向你介紹由藝術家鄭曦然創作的《BOB(信仰袋)》。它是這個展覽中第一個、也是唯一的生物,同時是藝術家使用數碼科技和軟件來推動藝術創作的例子

在螢幕上,《BOB(信仰袋)》會移動和跳躍,接住不同飾物。這個生物會就着指令作出回應和反應,一直演進和變化,就算博物館關閉仍會繼續。鄭曦然賦予它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能力,故其行為不能完全預測。這科技生物是一個起點,助我們探索人類改變事物的能力。鄭曦然也在此作品中嘗試創造始於預設程式,繼而自行運作,游走於混亂與秩序之間的完整世界。

Moniker工作室談《摸魚行大運》
Moniker工作室談《摸魚行大運》
8:44

《摸魚行大運》由阿姆斯特丹的互動媒體設計工作室Moniker創作,遊戲探討社交媒體的吸引力,以及一直保持「在線」的生理和心理代價。藝術家表示:「『離線』已變成了精英的專屬特權。」

Moniker《摸魚行大運》(2021)

《摸魚行大運》是一件數碼互動作品。它是現今網絡世界的縮影,體現了社交平台以遊戲令現代人「機不離手」的特點。 在M+幕牆上展示的幸運魚塘,不但使你與自己的手機連結,更讓你與其他也在觸控屏幕的玩家實時互動。《摸魚行大運》為觀眾帶來難以自拔的遊戲體驗,並就此探討觸屏成癮的荒謬與其中的問題。《摸魚行大運》由阿姆斯特丹互動媒體設計工作室Moniker創作,遊戲探討社交媒體的吸引力,以及一直保持「在線」的生理和心理代價。Moniker表示:「『離線』已變成了精英專屬的特權。」

文章頂部圖片:馮夢波,《長征:重啟》,2010年,電腦遊戲投影(彩色、有聲),M+ 希克藏品(捐贈),香港,© 馮夢波

文中關於鮑藹倫《循環影院》和曹斐《人民城寨》的段落,部分來自李焯桃和貝若蘭分別為《M+館藏選粹》撰寫的文章。此書可於M+商店選購。

緊貼最新消息!

  • 緊貼M+與西九文化區的最新情況
  • 探索M+雜誌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選擇你希望收取的內容
  • 隨時取消訂閲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