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2018年9月21日 / 姚嘉善、王蕾

五件未能收錄於當期展覽的作品(和其原因)

裝置藝術品中,九張木書桌排列成三行。每張書桌上都設有一個電動卡式帶播放裝置。每張書桌的座位上都有一個金屬架,每個架上都裝設兩個模塑成形的人頭,塑像眼睛緊閉。

Heri Dono,《思想發酵》,1992至1993年,木書檯、玻璃纖維、金屬、書本、卡式帶播放機、電子零件,M+,香港,© Heri Dono

「南行覓跡:M+藏品中的東南亞」的策展人講述五件未能收錄於當期展覽的作品,以及不得已放棄展出作品的實際原因

每個博物館展覽都述說着很多故事,要在有限的空間訴說完整的故事,策展人得左思右想,精挑細選展出的作品。在「南行覓跡 : M+藏品中的東南亞」展覽中,策展人期望透過豐富多樣的館藏,呈現有關東南亞地區的故事。然而,由於種種實際原因,有些藏品無法展出。例如,因M+展亭空間不足、只能選取一兩件作品代表每位藝術家、設計師或建築師的創作,以及展場高度有限等等。以下,這次展覽的策展人姚嘉善和王蕾,將會重點介紹幾件不得已放棄展出的作品。

Heri Dono的巨型動態雕塑裝置

Heri Dono 的作品往往反映當代印尼重要的社會政治背景,而他在印尼民間藝術和木偶戲方面的涉獵,以傳統物料和題材糅合現代或當代手法。

《思想發酵》(上圖)由九張小學木書檯和十八個假人頭組成,這些假人頭會機械式「點頭」,動作一致。觀眾踏下展品的腳踏,接上電子開關,便會有反覆唸誦類似爪哇語的錄音播出。錄音內容關於政治和哲學,語音和聲響均給刻意扭曲,故難以聽懂。這件作品可以視為對印尼前總統蘇哈托統治時期的批判,當時的政權不斷地對民眾進行洗腦教育,使人思想麻木;而作品中一致點頭的假人頭,正象徵服從政權的「順民」心態。

裝置藝術品中,十個玻璃纖維人偶從天花板懸吊下來。人偶有着一張人臉,頭戴爪哇頭飾,只有腿,沒有手,但有一雙昆蟲翅膀;胸口中央有一扇窗,可透視內裏驅動翅膀拍打的電子機械裝置。

Heri Dono,《飛翔的天使》,1996年,玻璃纖維、布、竹、電子裝置、電路板、自動計時器,M+,香港,© Heri Dono

《飛翔的天使》則由十個從天花板懸下的玻璃纖維人偶組成,人偶的胸膛有一扇窗,可透視內裏驅動翅膀拍打的電子機械裝置;而其妝容和頭飾均以爪哇木偶戲的風格為藍本。人偶拍打翅膀的優雅姿態,是由Heri Dono與一組收音機維修員共同編排的;這組維修員從富裕人家堆積如山的垃圾中撿拾電子零件,重新組裝,製作成新的電子產品,供有經濟困難的人使用。

未能收錄這些作品的原因:理由很簡單,這兩件Heri Dono的作品均屬大型藝術裝置,尤其是《飛翔的天使》,需要充足的懸掛空間。因此,無論選擇展出哪一件作品,均意味着要捨棄展示其他藝術家的作品。

M+雜誌

張奕滿鋪滿名片的房間

張奕滿的藝術作品種類繁多,有物件、圖像、裝置、場景和文本,反映亞洲地區概念藝術的發展趨勢。他在M+館藏中的作品,數量龐大,規模驚人。

裝置藝術品中,房間的地面鋪滿黑色的名片。

張奕滿,《Monument to the people we've conveniently forgotten (I hate you)》,2008年,印刷名片,M+,香港,© 張奕滿

《Monument to the people we've conveniently forgotten (I hate you)》雖以單一物品為主要素材──名片,但數量達百萬張之多。每張名片尺寸為8.5乘5.5厘米,雙面以全黑印刷,擠滿房間,覆蓋地面,風格樸實,化身人們腳下的紀念碑。名片層層堆疊,踏在其上,觸感難耐,滑溜不穩 ,讓人想到未能兌現的承諾,並明白轉瞬即逝的人際關係中所見的親密,都只是虛而不實。《Monument to the people we've conveniently forgotten (I hate you)》是獻給寂寂無名、為人遺忘或視為無足輕重者的紀念碑,引人反思愛恨之間異常薄弱的分野。

未能收錄這些作品的原因:從上述作品簡介中,你也許已能猜到原因。展出《Monument to the people we've conveniently forgotten (I hate you)》需要很大面積,超出展場的空間,另外也涉及某些後勤和預算方面的限制。

一幢出自馬來亞合伙制建築事務所手筆、在歷史上別具意義的建築物模型

建築模型中,一座長方形的低矮建築物有着玻璃外牆和白方的方形巨柱。建築物前方是一個長方形水池,以及一條跨越水池通往正門的步道,步道旁豎立了一列旗幟。

建築事務所:馬來亞合伙制建築事務所,《新加坡大會堂和職工會大廈模型(1961至1965年)》,1965年/2017年,亞加力、紙本、塑膠,M+,香港,© 馬來亞合伙制建築事務所

新加坡大會堂和職工會大廈(1961至1965年)由馬來亞合伙制建築事務所設計,在新加坡以至大馬的建築、社會和政治史上影響深遠,並於2010年獲列為國家古蹟,是新加坡首幢獲此評級的後殖民時期建築。

新加坡職工會大廈是市內最大的會議廳,負責其設計的建築事務所由林蒼吉、曾文輝和林少偉共同創辦。他們憑此作品勝出職工會大廈的設計比賽,對這家在當時成立時間尚短的建築事務所來說,無疑是重大成就。這座現代主義建築,很快就在新加坡高速發展的商業區中成為顯眼地標,會堂內高聳的多層中央大廳,方便公眾穿梭走動;透明的玻璃外牆也讓大樓和主要道路在視覺上連接起來。

這座大樓方便易達,加上造型簡潔,跟向來封閉隔絕、氣勢雄偉的殖民地建築迥然不同。這種開放透明的設計體現了敢於承擔的工會主義理想,也代表了李光耀的人民行動黨與勞工運動為創造社會主義民主社會的短暫結盟。這座大樓因此成為了新加坡國家尊嚴和矢志躋身國際的象徵。

M+收藏的這件模型絕無僅有,是在大樓主設計師林蒼吉的緊密監督下製作的,忠實地保留了1965年參賽模型的形態和材質,亦展示了建築物的最終設計。

M+雜誌

未能收錄這些作品的原因:鑒於展場空間有限,以及要盡可能呈現東南亞地區建築的多樣性,我們只能從每種類型的作品中選取少量展出。

例如,我們捨棄新加坡大會堂和職工會大廈,而選擇展示另一建築模型──芙蓉市森美蘭州清真寺。清真寺同樣由馬來亞合伙制建築事務所(即建築三人小組的前身)設計,我們想要展出這個重要的馬來西亞建築項目,因為展覽中已有不少來自新加坡的作品。儘管如此,展覽仍以其他形式呈現了新加坡大會堂和職工會大廈的設計,包括新聞圖片和大樓開幕紀念特刊等。

書梅春塞的甚具玩味的民族報大樓模型

兩張並列的相片。右邊的照片中,建築師書梅春塞指向建築模型的一處。建築模型的線條稜角分明,像是由幾個長方形疊成,左邊的形狀如同巨大階梯;右邊則有一個呈直角的缺口,缺口下方塞進一幢小型的白色建築物,整體看似一個坐着的人。白色外牆上有紅色形狀及綠色線條,如電路一般。左邊的照片中有一幢建築物,正是建築模型所見的建築物實物。

右:2017年11月7日,書梅春塞在曼谷家中以模型講解民族報大樓的特色。左:建築事務所:書梅春塞聯合建築事務所,《泰國曼谷民族報大樓模型(1988至1991年)》,約1991年,亞加力、紙本、塑膠,M+,香港,© 書梅春塞聯合建築事務所

民族報大樓由書梅春塞聯合建築事務所設計,是曼谷龍頭報章的總部,也是建築師書梅春塞廣為人知的重要建築項目之一。其外型的設計靈感來自報館總編輯坐在小凳上打字的側影,大樓外牆設計成電路模樣。這個項目是春塞探索繪畫與建築關係的巔峰之作,反映經常見於其作品的「沙努克」理念(一種泰式的玩樂概念)。

在民族報大樓中,春塞不僅以擬人的手法,回應1980至1990年代間的後現代建築運動,同時進行了空間概念的實驗──創建「深」、「淺」空間,展現「人物」與「背景」;這些概念源於對立體派繪畫的圖案分析。

未能收錄這些作品的原因:與馬來亞合伙制建築事務所另一作品的情況相仿,我們藏有許多書梅春塞的作品,未能一一展出。取而代之,我們展出亞洲銀行總部(機械人大樓)的模型,因為這是春塞較早期的作品,標誌着他對後現代主義開始採取既批判又接納的態度。機械人大樓是曼谷市中心商業區最早的摩天大樓之一,也是廣為人知的標誌性建築,一直受到泰國國內以及亞洲其他地區藝術家和建築師的矚目。

此文章原於「M+ 故事」發佈。

緊貼最新消息!

  • 緊貼M+與西九文化區的最新情況
  • 探索M+雜誌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選擇你希望收取的內容
  • 隨時取消訂閲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