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活動 Secondary School Programmes
中學活動 Secondary School Programmes
M+藏品相關活動的第二階段(2024年2月14日至6月16日)預約已截止。第三階段(2024年6月20日至7月12日)將於2024年2月27日16:00起接受預約。
M+特別展覽活動的第一階段(2023年11月14日至2024年2月9日)現正接受預約,名額先到先得,校方可透過線上表格遞交預約。成功預約的學校將於遞交表格後五個工作天內接獲確認電郵。第二階段(2023年2月14日至2024年4月12日)將於2024年12月5日16:00起接受預約。
歡迎教師訂閱M+學校活動電子通訊以接收最新消息。此外,本館亦提供專為特殊學校而設的通達導賞團及工作坊。詳情請瀏覽通達活動網頁。
如有查詢,請參閱常見問題或電郵至[email protected]與我們聯絡。
本館為中學生提供的常設活動包括M+藏品專題導賞及延伸工作坊、 M+藏品展覽及視覺文化指南(大型團體簡介會及自助展廳參觀活動)以及M+特別展覽導賞。活動由本館教學人員帶領,着重啟發學生以不一樣的博物館學習模式探討視覺文化的不同創意範疇,藉此加深對自己的了解,並且看見個人與社會、國家,以至世界的聯繫。與此同時,這些由博物館教學策展人、教學人員及學校教師共同設計的活動將邀請學生發掘生活中潛在轉變的可能,過程中反思自身和社會的因循習見,並敢於構思意想不到的回應,以積極參與建構我們所身處瞬息萬變的時代。
此外,本館專為中學生而設的藝術家主導活動,將不定期邀請本地及海外的創作人,與中學生在博物館的不同空間實驗跨領域的創作概念,共同挑戰傳統學習的界限,迸發創意火花。
學習成果
- 貫通知識與文化,藉此拓展新的思維及持續地聯繫周遭不同環境
- 培養圖像識讀能力及建立具批判性的理解等視覺素養
- 學習像藝術家和設計師般思考,從而建立個人面對生活挑戰的自信及積極行動的決心
本館謹此向何鴻毅家族香港基金致謝,承蒙基金支持,讓本地中學免費參與本館的中學活動。
M+教學人員培養計劃由羅桂祥基金支持。
M+藏品相關活動
M+藏品專題導賞及延伸工作坊
導賞團
由本館教學人員帶領的導賞團設有藝術及設計評賞和創意互動環節,旨在提供嶄新的展廳學習體驗,讓學生從多角度探究四至五件M+藏品,並透過直接觀察展廳物品和提問,提升個人對視覺文化的理解和詮釋能力,從而尋找最符合個性的方式與世界聯繫。
日期:2023年10月3日至2024年7月12日,逢星期二至星期五(公眾假期除外)
時間:10:00、11:15、14:30或16:00
時長:60分鐘
延伸工作坊
工作坊是導賞團的延伸學習活動,學生可在參觀展覽後以展廳的探究經歷為據,動手實踐受M+藏品啟發的各種創作概念,深化博物館學習體驗。
日期:參與導賞團當天
時間:隨導賞團後(11:15導賞團時段不設延伸工作坊)
時長:60分鐘
全年活動分三個階段開放預約。承蒙何鴻毅家族香港基金支持,導賞團及延伸工作坊費用全免,名額先到先得。
本館於同一時段可最多容納75位學生參與同一主題的導賞團及延伸工作坊。活動以小組形式進行,每組最多25位學生。如須安排26位或以上的學生於同一時段參與,教學人員將為學生分組。我們建議教職員及家長與中學生的人數比例為1比25。
活動結束後,本館可按實際情況安排學生前往展廳自由參觀(特別展覽除外)。如有需要,請校方預留時間,並安排額外教職員及家長陪同學生,以確保安全。
➔ 此活動的第二階段(2024年2月14日至6月16日)預約已截止。
➔ 此活動的第三階段(2024年6月20日至7月12日)將於2024年2月27日16:00開放預約。
此專題導賞及延伸工作坊適合任何年級的中學生參與。特別推介給對概念藝術及體驗式學習感興趣的學校。
此導賞團引導學生解構M+希克藏品的不同藝術概念,藉此探究中國當代藝術家如何透過創作開闢不同道路,並嘗試誘發各種個人、家庭和社會的正面轉變。把藝術介入生活的歷程或許緩慢、難以預測,變化亦未必即時顯現,但藝術家在不同限制下仍敢於把意念化作行動。
在本館教學人員的帶領下,學生將拾起顯微鏡,細看1990年代至今未獲注目的大城小事,學習中國當代藝術家堅持不懈的特質,以及持續參與社會發展的態度,從中尋覓啟發,把個人對生活的熱情與感慨化作專屬自己的行動計劃。
延伸工作坊:自主棋盤
本館教學人員邀請學生一起走出工作室,在博物館的公共空間參與一場大型棋盤活動。學生將在棋盤中反覆進行各種啟發自藝術家的個人與集體實驗,並按個人意願在左右兩方作步行選擇。實踐概念的過程中有人輕而易舉,有人寸步難行,種種心路歷程將回應生活中的安逸與疲勞,藉此激發學生力求進步而持續行動的決心。
攝影:M+,香港
攝影:M+,香港
攝影:M+,香港
攝影:M+,香港
攝影:M+,香港
攝影:M+,香港
攝影:M+,香港
攝影:M+,香港
攝影:M+,香港
攝影:M+,香港
攝影:M+,香港
攝影:M+,香港
學習成果
- 辦識中國當代藝術家的藝術實踐,並了解他們如何在生活環境下塑造自己的創作手法及藝術表現形式
- 從藝術家透過創作回應家庭和社會規範的例子獲得啟發,建立在日常生活中積極行動的決心
- 發掘藝術家角色靈活變通的特質,以及他們對社會的文化貢獻
與學校課程相關的學習重點
生活與社會科
- 初中:自我發現及個人成長
- 初中:世界公民的意識和素養
視覺藝術科
- 初中:意識社會、文化及政治環境能影響藝術家的作品
高中:運用明辨性思考詮釋和回應藝術作品
此活動是博物館教學策展人、教學人員和學校教師跨專業協作的成果,由M+教學及詮釋副策展人楊柏匡和助理策展人甘佩琪,與M+主教學人員李可穎共同策劃。在此感謝M+教師圓桌成員郭筱怡老師(聖公會林裘謀中學)及周凱漩老師(佛教孔仙洲紀念中學)參與活動構思。
此專題導賞及延伸工作坊適合任何年級的中學生參與。參加者毋須具備藝術創作經驗。特別推介給對社會科學及文化研究感興趣的學校。
初代電飯煲所預設的煮食時間,對家庭主婦的社會角色及職場環境有何影響?袖珍音樂播放機「隨身聽」又如何引進獨身文化,為現今的城市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轉變?
此導賞團引導學生探討M+設計及建築藏品與各種社會議題的聯繫,藉此發掘香港鮮為人知的一面。在本館教學人員的帶領下,學生將化身生活研究員,以各類新聞時事、相關的統計數字,以及展廳物品為依據,追溯這個不斷演變的城市的今昔生活,透過對比進一步建構對香港未來的思考和想像。
延伸工作坊:場景之中,想像以外
電影場景源於生活,由不同物品建構而成。日常生活中,我們又如何把各式各樣的物品置於生活場景,與之互動?
本館教學人員將引導學生聚焦M+委約項目「香港:場景之中,想像之外」當中流動影像作品的城市街道影像,以及作品中對文字與聲音的編排運用。學生將參考藝術家的敍事手法,把各式各樣的照片拼貼出一頁視覺日記,藉此回憶自己於城市的經歷。然後,學生將把個人創作與他人的作品結合,編輯成一卷「電影菲林」,透過流動放映裝置呈現,展現眾人對香港這個變化不斷的城市的情感。
攝影:M+,香港
攝影:M+,香港
攝影:M+,香港
攝影:M+,香港
攝影:M+,香港
攝影:M+,香港
攝影:M+,香港
攝影:M+,香港
攝影:M+,香港
攝影:M+,香港
攝影:M+,香港
攝影:M+,香港
攝影:M+,香港
攝影:M+,香港
學習成果
- 發掘設計師的製作巧思,從中探究不同時代下人類生活的迫切需要
- 認識設計及建築如何促進當代社會變革,從而拓寬人類生活的選擇
- 審視社會環境及文化的變遷對設計創新的影響
- 培養社會關懷及持續學習等國際視野及全球素養 (global competence)
與學校課程相關的學習重點
科技教育學習領域課程
- 初中:評價科技對個人與社會生活的影響
- 初中:明白有關科技使用及科技發展的事情
設計與應用科技科
- 高中:認識設計的實踐
- 高中:探討科技與設計的價值
視覺藝術科
- 初中:探討過去及現今的環境裏視覺藝術所發揮的功能
- 高中:培養對他人及世界的關注、好奇及熱誠的態度
此活動是博物館教學策展人、教學人員和學校教師跨專業協作的成果,由M+教學及詮釋副策展人楊柏匡和助理策展人甘佩琪,與設計教育工作者黃鈺雯共同策劃。在此感謝M+教師圓桌成員劉志豪老師(香港管理專業協會羅桂祥中學)參與活動構思。
M+藏品展覽及視覺文化指南(大型團體簡介會及自助展廳參觀活動)
此活動適合中學一至三年級學生全級一同參與。本館教學人員會先在學舍為學生介紹精選視覺文化館藏,然後學生將分成小組前往博物館的不同展廳進行指定任務,藉着細看M+藏品的真實面貌,探索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學習主題。在遊歷展廳期間,學生將按獲派時段,輪流返回學舍參與小組討論環節,與教學人員分享和討論個人觀察和發現。
日期:2023年11月1日至2024年7月12日, 逢星期二至五(公眾假期除外)
時間:10:00或14:30
時長:120分鐘
全年活動分三個階段開放預約。承蒙何鴻毅家族香港基金支持,活動費用全免,名額先到先得。
本館於同一時段可容納76至120位學生參與此活動。校方應安排足夠教職員及家長陪同學生參觀展廳,以確保安全。我們建議教職員及家長與中學生的人數比例為1比15。
➔ 此活動的第二階段(2024年2月14日至6月16日)預約已截止。
➔ 此活動的第三階段(2024年6月20日至7月12日)將於2024年2月27日16:00開放預約。
活動以「慢藝術」為切入點,鼓勵學生參考由本館教學人員提出的觀看方法探索M+藏品,以不同方式記錄參觀展廳期間的思緒變化再帶回學舍作進一步討論。此時,學舍將化身「臨時診所」,教學人員亦會擔當博物館諮詢師的角色,為學生各類有關藝術和設計的「疑難雜症」尋找良方,讓他們獲得指引和動力,繼續開展自行探索的旅程。
攝影:M+,香港
攝影:M+,香港
攝影:M+,香港
攝影:M+,香港
攝影:M+,香港
攝影:M+,香港
攝影:M+,香港
攝影:M+,香港
學習成果
- 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提升個人對周遭事物的感知,並尋根究底
- 勇於向自己提出疑問,並嘗試透過尋找答案的過程加深對自己的認識
- 挑戰並尊重每個人獨特的觀點,從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中發掘學習機會
與學校課程相關的學習重點
視覺藝術科
- 初中:利用視覺藝術經歷對不同作品作出回應
- 高中:發展對視覺環境及藝術作品的個人看法
健康管理與社會關懷科
- 高中:尊重文化和思想方式的差異
- 高中:促進個人對社會的關懷態度
M+特別展覽活動
特別展覽導賞:「宋懷桂:藝術先鋒與時尚教母」
此特別展覽導賞適合中學三至六年級學生參與。特別推介給對人文教育及生涯規劃感興趣的學校。
活動分兩個階段開放預約。承蒙何鴻毅家族香港基金支持,此特別展覽導賞費用全免,名額先到先得。
第一階段
日期:2023年11月14日至2024年2月9日,逢星期二至星期五(公眾假期除外)
時間:10:00、11:30、14:30或16:00(星期二至星期三);
14:30或16:00(星期四至星期五)
時長:90分鐘
第二階段
日期:2024年2月14日至4月12日,逢星期二至星期五(公眾假期除外)
時間:10:00、11:30、14:30或16:00(星期二至星期三);
14:30或16:00(星期四至星期五)
時長:90分鐘
活動首60分鐘為導賞環節,由本館教學人員帶領學生深入探究展覽重點。隨後30分鐘為自由時間,學生可在隨行教職員的陪同下在展廳繼續參觀。
為了向學生提供最佳的參觀體驗,導賞環節將以小組形式進行,每組最多20位學生和2位隨行教職員。如學生人數多於每組限額,本館教學人員會為他們分組。特別展覽展廳於每個活動時段可容納不多於40名學生參觀。
➔ 立即預約第一階段活動(2023年11月14日至2024年2月9日)。成功預約的學校將於遞交表格後五個工作天內接獲確認電郵。
➔ 此活動的第二階段(2024年2月14日至4月12日)將於2023年12月5日16:00開放預約。
「宋懷桂:藝術先鋒與時尚教母」展覽現場,攝於2023年,攝影:梁譽聰,M+,香港
「宋懷桂:藝術先鋒與時尚教母」展覽現場,攝於2023年,服裝:Pierre Cardin Archives,攝影:鄭樂天,M+,香港
「宋懷桂:藝術先鋒與時尚教母」展覽現場,攝於2023年,攝影:梁譽聰,M+,香港
「宋懷桂:藝術先鋒與時尚教母」展覽現場,攝於2023年,攝影:梁譽聰,M+,香港
「宋懷桂:藝術先鋒與時尚教母」展覽現場,攝於2023年,攝影:梁譽聰,M+,香港
「宋懷桂:藝術先鋒與時尚教母」展覽現場,攝於2023年,攝影:梁譽聰,M+,香港
「宋懷桂:藝術先鋒與時尚教母」展覽現場,攝於2023年,攝影:梁譽聰,M+,香港
「宋懷桂:藝術先鋒與時尚教母」展覽現場,攝於2023年,服裝:Pierre Cardin Archives,攝影:鄭樂天,M+,香港
「宋懷桂:藝術先鋒與時尚教母」展覽現場,攝於2023年,攝影:梁譽聰,M+,香港
「宋懷桂:藝術先鋒與時尚教母」展覽現場,攝於2023年,攝影:梁譽聰,M+,香港
「宋懷桂:藝術先鋒與時尚教母」展覽現場,攝於2023年,攝影:梁譽聰,M+,香港
「宋懷桂:藝術先鋒與時尚教母」展覽現場,攝於2023年,攝影:梁譽聰,M+,香港
本館教學人員將帶領學生發掘宋懷桂的傳奇故事,探討她如何以不同的身分在1980至1990年代的中國開創先河,把現代及西方風氣與中國傳統融合起來,推動文化與生活變革,並且把東方的審美哲學帶到國際舞台。學生可從文獻、照片、服裝衣裳及藝術作品等展品,了解宋懷桂一生作為藝術先鋒、商界精英、時尚教母和文化大使的多重身分。
學習成果
- 從宋懷桂的人文素養和開拓與創新精神獲得啟發,藉此辨識傳統與創革思維的同等重要性
- 探索宋懷桂的家庭故事及傳奇事業生涯,從而了解跨文化能力對個人及社會的正面影響
- 從歷史情境發掘國家與世界的聯繫,借以認識世界公民的角色及其轉變
與學校課程相關的學習重點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
- 歷史科:中國的現代化與蛻變;文化及承傳;社會及文化方面的國際協作
- 經濟科:企業家的角色及決策
藝術教育
- 視覺藝術:藝術作品在觀賞及創作上所處的歷史、社會、文化及科技的情境;通過接觸中國及其他文化情境以發掘自己的身分及角色
其他學習活動
藝術家主導活動
本館每年邀請一至兩位本地或海外的創作人,與中學生共同挑戰傳統學習的界限,迸發創意火花。
活動共設兩個部分,由藝術家或設計師帶領學生於兩個不同日子進行。首天舉行的「創意互動體驗」於日間進行,學生將近距離與創作人交流和協作,在博物館的不同空間實驗跨領域的創作概念。其後,學生將於指定星期五的晚上參與「聯校交流環節」,與其他參與學校的學生一起了解有志以創作為終身事業的人士如何面對生活上的困難和挑戰,並持續地尋覓創作方向。
此藝術家主導活動適合中學四至六年級的學生參與。特別推介給將來有志就讀文化藝術及設計學科或從事相關工作的學生。
第一部分:「創意互動體驗」
日期:2023年12月6日至20日,星期二、三或五
時間:14:00或16:00
時長:120分鐘
第二部分:「聯校交流環節」
日期:2024年1月5日
時間:18:00
時長:120分鐘
為提供更完整的活動體驗,參與學校必須安排同一組學生出席以上兩個部分的環節。
此活動由M+教學及詮釋助理策展人林穎詩和參與藝術家或設計師共同策劃。
➔ 藝術家主導活動(2023/24學年)預約已截止。
香港視覺藝術家陳雅雯探索陶瓷於日常器物以外的功能,視之為連結人與自然、環境及他人的重要媒介。她將在「創意互動體驗」中分享如何持續以陶瓷的創作實踐作為理解世界及學習新事物的方式,把博物館的工作室化身成實驗場所,與學生共同探索陶泥的敍事性,在動手做的過程中了解自己的想法。 在「聯校交流環節」,藝術家將展示她近年的錄像作品,並分享藝術特質如何幫助她回應現實生活的各種處境。學生亦可於活動期間尋找志同道合的夥伴,在與同儕的互動創作經驗中獲取面對個人挑戰的動力與希望。
藝術家介紹
陳雅雯是本地視覺藝術家,專注於陶瓷創作,曾在本地中學任教,以及從事藝術教育工作達十年之久。她先後修畢香港浸信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學士學位、香港中文大學視覺文化研究碩士學位及愛沙尼亞藝術學院工藝與設計的陶藝碩士課程,並於2021年取得「年輕應用藝術家獎」。
陳雅雯與夥伴於2016年成立陶瓷工作室「泥塵記」,致力透過不同藝術項目及生產陶製產品,開拓普羅大眾對陶藝的想像。 她的創作實踐強調陶瓷與環境的結合,並探索陶藝與人、製作者與觀眾之間的關係。
- 認識藝術不關乎形式,而是幫助發掘個人特質及志向的方法
- 開啟學生對藝術的興趣,視創作實踐為持續學習的工具
- 認識香港藝術家如何尋找持續創作的動力,以創意來回應生活中的挑戰
更多活動 More Events
會籍禮遇 Membership Benefits
- 攜同賓客獨家使用M+會館
- 參與M+專屬參觀時段(標準門票指定展覽)
- 優先預購並享會員折扣優惠
- 使用專用通道優先入場參觀標準門票指定展覽
- 免費入場參觀標準門票指定展覽及欣賞特定放映節目
……及更多禮遇
M+會籍禮遇於2023年11月更新